李小龙和丁佩一天8次什么意思(揭秘武打巨星李小龙死于情人床上内幕)
揭秘武打巨星李小龙死于情人床上内幕
2015-07-21 09:11·用户4508604446文/心悦白云
1973年7月21日,香港《晨报》刊登了一条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新闻:当红功夫巨星李小龙于20日晚11时30分在伊莉莎白医院突然逝世,年仅33岁。消息登出后让全世界人震惊,因为他是如此的年轻,身体是如此的强壮,更没有患病经历。而更让人震惊的是,随后有媒体曝出他是死于前情人女星丁佩的床上,要知道此时的李小龙已有了妻子,妻子琳达·埃莫瑞(Linda)
,是爱尔兰裔的美国白人姑娘,并有了一子(李国豪)一女(李香凝)。于是人们把李小龙死亡的矛头指向了丁佩,虽然当时医院公布李小龙是死于脑水肿,且法庭的种种证据都证明丁佩与李小龙的死亡无关。但是人们还是愿意相信李小龙是死于“马上风”,即男女在进行性行为时因太过猛烈而使男方突然昏厥或死亡。李小龙英武潇洒,丁佩热情大胆,正符合“猛男烈女”的标准,甚至有激愤者扬言,正是丁佩的“放荡”害死了李小龙。
李小龙和妻子琳达
近日李小龙昔日前情人丁佩,在沉默40多年后决定出一本书《李小龙和我的旧时光:半生修行,一生怀念》,透露李小龙离世当晚鲜为人知的细节。她在书中描述李小龙当晚猝死的过程,当晚李小龙与邹文怀等一群人在她家中讨论新电影的剧本。之后李小龙感到头痛,就进入卧房休息。差不多2小时后,丁佩却发现李小龙已经叫不醒了。等到李小龙被送往医院时,已经“没有生命迹象”。
当时她被要求面对媒体要统一口径,必须由李小龙妻子回答是在家中过世,但仍被查出是在她家出事,于是成为所有人抨击的对象。有关李小龙生前有无服药、死亡地点为什么不一致等疑点,丁佩都在书中一一解释。当面对“害死李小龙”的极端说法时,她回答“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在这世界上绝不会有人会害死自己最爱的人”。
我认为李小龙当年身亡,他杀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那时的医学及侦破技术并不象现在这么发达,有可能没法查出真正的死因,再说引起脑水肿也不排除外部因素的可能啊!但这个人是丁佩的可能性不大,或许杀人凶手正是利用“李小龙死于情人床上”这一点,从而转移人们的视线,使自己不被发现。我觉得坊间有一个版本比较接近真相,据报道1998年10月8日,广州警方破获了一个香港贩毒帮会集团。在审理的后期,其中8名首恶分子被处极刑。8人中的一个名叫吴道远的为了保命,愿意提供25年前的一桩杀人案作为交换条件。他所提供的这桩黑色交易就是当年李小龙之死的真相。
25年前香港有一个地下黑社会组织叫“铁血党”。铁血党的龙头老大叫屈达夫,此人同时亦是演艺界黑幕人物,掌握许多演艺界女演员的隐私,心狠手辣,靠敲诈威胁牢牢控制演艺界的一些名人。屈达夫和丁佩的关系相当密切,在李小龙未来香港之前,丁佩对屈达夫是言听计从,屈达夫的许多事情并不瞒着丁佩,同时丁佩亦是屈达夫给捧红的。后来李小龙来到香港,事情便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丁佩在大街上购物邂垢了李小龙。对于这位世界功夫片巨星,丁佩早有耳闻,李小龙亦同时被丁佩的美貌所打动。李小龙请丁佩去咖啡厅喝了一杯咖啡,两个人谈了一下午。后来美国华纳公司邀请李小龙去拍《龙争虎斗》,李小龙带丁佩一起去配戏。《龙争虎斗》拍摄完毕,两人也坠入情网。这事被屈达夫知道了,他当然不能容忍,失去一个靓丽的丁佩算不了什么,要命的是丁佩知道他的许多内幕,若是泄露了出去他就得完蛋。
他找到了丁佩,向她陈述了利害关系,让她干掉李小龙。丁佩不干,这可惹恼了屈达夫,他决定先除去丁佩。他知道丁佩有头晕和头疼的毛病,于是设法在她经常服用的“TQA”止痛粉里面做了手脚。“柠红酸纳”是一种缓发性药物,服用后能够使人产生脑部肿胀,继而死亡,临床解剖好像是脑部疾病自然病死。若再掺进一些大麻药粉,这就很像是吸毒过量引发脑部旧病死亡。
屈达夫用电话将丁佩约出,然后命当时他手下的得力干将吴道远用钥匙打开了丁佩的房门,在她常备的“TQA”止痛粉内掺进柠红酸纳和大麻粉。然而阴差阳错,偏偏丁佩那段时间里头晕病得到了控制没有复发,李小龙在她闺房里突发头晕,丁佩将带毒的“TQA”喂给了李小龙吃。第一次因为吃得少,李小龙侥幸捡回了一条命,但没有引起重视,第二次却终未能逃过鬼门关。而这位据传是谋杀李小龙的罪魁祸首屈达夫早已在8年前病死于加拿大。“铁血党”也随着香港的回归四分五裂烟消云散。
一代武打巨星就这么身亡,真的让人扼腕叹息,但更让人叹息的是,在李小龙死亡20多年后的1993年,她的儿子李国豪在美国拍摄《乌鸦》时发生意外,被与他演对手戏的迈克尔·麦西(Michael·Massey)枪杀。怀疑有人在拍摄空档把真子弹换入道具手枪之中,导致他在拍一场枪战戏时中枪死亡,当时李国豪二十八岁。凶手是谁至今未明,有传此乃其父李小龙的仇家所为,可惜并无证据供警方锁定疑犯,此案亦成了一宗无法破解的悬案。
原文链接:https://www.pindu88.com/article/11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