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为什么被奉为经典 这是颠覆了传统的影片
大话西游是周星驰非常经典的一部影片,虽然播出多年,但是如今仍然很流行,影片中的很多台词如今都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座右铭,大话西游为什么被奉为经典?影片的经典之处在哪里?是不是被捧高了?
这部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采用了平行时空故事背景的创作方式,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在当下“穿越”、“双生”等司空见惯的影片中,更多观影人意识到《大话西游》在搞怪与喜剧的表现形式下,创作者赋予它的人生成长、责任等主题。
为纪念上映20周年《大话西游》两部曲,2014年10月于内地重映。当时网友还自主发起“还周星驰一张电影票活动”,而一年多后的2016年春节档推出的《美人鱼》,拿下逾30亿的票房神话。以此,这场历时数年的情怀对话被书写到极致。
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我们无需下一个确凿的定义,也无法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在与不同时代人群的对话中,电影所承载的语义也不尽相同。然而可以推断的是,作为华语影坛声名远扬的天纵奇才,周星驰大胆的创造精神,某种程度上铸就了这部经典名著的内在气质。
从个性张扬奔放肆意的破坏力到凄美哀怨的诗化表征,与颠覆传统的同时,构建出新的时代文本。也在无形中牵引着观众目光,赋予他们在场和参与的权限,而不仅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这一活跃的互动模式保障了影片价值的流传性,为其留下充分的探讨余地,一直延续至今。
和众多在当代被奉为经典的电影一样,大话西游上映初期陷入了名利双输的境地,直至上映后两年才通过网络、影碟、录像带等新兴媒介掀起热潮。
上映的《大话西游》共分《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与《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两部,原本刘镇伟导演计划一部完成,但因为剧情发展,刘镇伟估计一部影片不足以装下那么多奇思妙想,于是将影片一分为二。影片共投资6000多万港元,而1955年与2014年两次上映的总票房也不超过8000万港元。
在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青年人面前开启。相较于原著中理想化的描述,《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更像是集畏缩顽劣,矛盾挣扎等于一体的负面角色。和制霸花果山大闹天宫的莽撞不同,他面对感情无法战胜的弱点,更多作为人的部分特质表现出来,而非动物本能的应急行为。
这种去英雄化的曲折叙世,使其褪下光环成为无比鲜活饱满的存在。从白晶晶到紫霞,从逃避使命到大漠中孤独的背影,他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戴上紧箍,挥别红尘,所有前朝恩怨,一并作古。对少不更事的来人来说,他们会将结尾那句他像条狗啊,视为简单的调侃。从一介布衣到西洋武士,孙悟空走过的,这是身份重建的道路。
和白晶晶紫霞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瓦解了她身为神明的威严。当他毅然斩断情丝,自我改造的任务也同时完成。人从感情充沛的生物成为压抑冲动的苦行僧,这代价或许沉重,或许理所当然,只能借抽象的台词寄予怜悯,抒发无计可施的感慨。
事实上对多数平凡人而言,至尊宝与孙悟空的反差正是他们生活真实的映照。从年少轻狂激流勇进的岁月,到认清自我回归现实后的清醒。如一盆冷却的炭火,所有看似疯狂的转向,早已标注在生命的刻度盘上。那些勇敢的经历和伟大亦或成熟没什么关系,只是在和命运的来回博弈中做出的一次次看似合理的选择。
大话西游2为什么被奉为经典?这部影片的经历贴合年轻人的感情走向,年轻人就像影片中的至尊宝一样,放下金箍保护不了你,拿起金箍不能抱你,这影片一开始上映的时候,票房非常惨淡,也是一部经历许多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