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麻的部屋谁杀的变态男?未麻被强奸?未麻的部屋解析
《未麻的部屋》是今敏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这部动画电影完全具备了超越真人惊悚悬疑片的素质,下面为什么网小编和大家来看看未麻的部屋强戏剧图片、未麻的部屋谁杀的变态男、未麻被强奸?未麻的部屋解析。
未麻的部屋谁杀的变态男?未麻被强奸?未麻的部屋解析
1、这是一个多重人格的心理悬疑惊悚故事,牛就牛在它不是讲一个人的精神分裂,是三个人!三人的精神现实相互嵌套穿插重合,抽丝剥茧、亦真亦幻。
2、今敏的手法非常高超,包括蒙太奇手法的绝妙暗示、影中影的相互映射、各种细枝末节道具(如镜子的应用),前后伏笔草蛇灰线令人叫绝。
片子前面用了长达8分多钟的时间完成了一系列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或是同一动作在不同空间对接,或是淡入淡出,以此反复往返于不同时间空间:列车(C)——舞台(A)——超市(D)——商议离队转型的事务所中(B)——回家的路上(E),属于当下的时间点C、D、E和过去的时间点A、B形成了一个大的、对比性的平行蒙太奇。列车中的未麻——舞台上的未麻,两个镜头实际在暗示后者是前者的回忆。8分钟的效率在A、B两个时间中很好的交代了三个主要人物中第一个——主角雾越未麻的身份:她隶属于一个三人少女偶像团体,为了改变自己的花瓶形象而选择离队独自发展——从偶像歌手转变为演员。
在未麻的回忆中,第二个人物——粉丝me-mania,以一个独立的视角出现。这个阴暗的形象先入为主的告诉观众,他可能就是事件背后的操控者,我们就叫他猥琐粉丝把。这个主观视角的画面周围是虚化的,呈现出一种迷醉的状态。未麻站在他手掌形成的透视空间中,象征着掌控、操纵。接下来一个寻衅滋事粉丝的易拉罐落入画面并打破视角,这种小细节太棒
第三个人物,最容易被忽略的——未麻的经纪人留美。未麻的家,但「未麻的部屋」则是一个网站的名字,是某位粉丝为未麻建立的博客,奇怪的是博客中记录着未麻的一举一动,这令她感到恐慌。我们观众很容易认为,始作俑者是那个猥琐粉丝。
关于未麻的屋子想说两句,可以看到屋中有大量的娃娃、熊公仔等玩具。看过《戏梦巴黎》的人都记得伊娃格林那个裸体维纳斯的经典形象,而在她的屋子中,公主房的布置和枕头上的熊玩具都是在暗示人物本身心理的不成熟,未麻的屋子也是如此,隐性存在一种成长过程中稚成人的心态和障碍。
未麻的部屋解析 犯人为什么要剥下被害者的皮?
啊?这…不是因为对这种事有性欲…他是想要变成…想变成什么?变成女人…或者是…这是另一个空间中一对男女的对话,其实是未麻参演电影《Double Bind》的片场。这是片中一个影中影的方式,有模糊和暗示作用,台词中剥皮、性欲趋势犯罪、变成女人等字眼强烈暗示了猥琐粉丝的潜在犯罪。未麻穿梭在自己的屋子和片场两个空间,如下图以窗帘作为分割线转换两个场景。谁建立了「未麻的部屋」这个网站并一直跟踪她,成为了未麻和观众的困惑,所以未麻在屋中自忖着“你是谁”?
而恰巧剧本中她在一场戏中仅有的台词也是“你是谁?”这时的疑问其实是在反问自己:未麻是要做偶像歌手?还是要转型做演员?在职业选择上的变化,为后来身份认同的障碍埋下伏笔。下面的图样是一个交叉蒙太奇,这种拍肩膀切换空间的方式在片中出现很多,都是未麻在幻想中被叫醒回到现实。图中她是在幻想和原来团体成员的姐妹一起庆功,但实际上已经一个人单飞了。
抛弃了清纯偶像形象的未麻并没有马上被观众接受,于是迷茫中选择了接拍片中的大尺度戏份,被强暴。周围围观的演员其实象征了现实中不理解她的粉丝。在强暴戏拍完后,经纪人留美偷偷哭了,这是个重要的隐性转折点。未麻在强暴戏后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出现幻觉——见到从前偶像少女时期的自己(我们叫她虚拟未麻)。这个形象非常重要,是剧中人物在人格分裂时共有的幻想。
猥琐粉丝也同样接受不了未麻形象的转变,并受到「未麻的部屋」网站的唆使,他也产生了心理障碍,认为未麻原来的形象才是真实的,于是决定杀掉现在的未麻。这时候幕后的主使者可能就不再是粉丝男了。接着影片进入了一个各种无限闪回的段落,时间点和事件被错综复杂的展现,甚至达到了“庄周梦蝶”的虚实难辨,这段未麻四次从梦中醒来的段落拍的非常厉害,是片中的重中之重:未麻在片场中拍戏,见到猥琐粉丝,进入幻想见到虚拟未麻,在追逐中几乎被卡车撞上,在自己的房间中醒来,原来是梦(甲镜头),与经纪人留美对谈(乙镜头)虽然甲乙镜头在空间上存在连贯性,但注意细节,今敏再一次使用了道具——日历,甲镜头发生在7月份,乙镜头在6月份,那么乙镜头中未麻和经纪人的对谈同样在是想象中的回忆事件,也并不是真实。场景二次转到片场,再次在自己的房间中醒来,但是对比两次的房间,画外音的新闻报道证明了时间的同一性,但房间的布置有差别,所以两个房间所处的空间必定有一个是幻想的,或者说两个都是幻想。
二次与经纪人对谈,现在的未麻已经分不清虚幻与现实,接着是未麻独自在没开灯房间浏览「未麻的部屋」,网站中的照片和日记现实她在原宿逛街,但未麻完全不记得了,此时她已经完全陷入了精神分裂。注意这个纸袋!未麻杀掉为她拍写真的摄影师影片最初以OVA形式发布,并未考量院线审核
所以片中有大量黄暴情节,这很Cult,也很今敏。
第三次醒来意为是梦,但新闻中证实了杀人案是真的,未麻也发现了作案穿的带血的衣服
但这个纸袋和之前原宿逛街的纸袋是不同的。这可以证明未麻在自己是否杀人这件事中已经深深陷入了人格分裂的不自知状态,而有人利用了这个状态实施了嫁祸。
同时我们亦可推断,前面未麻杀人的视角只是她自身幻想中的主观视角,并不是电影给观众展现的客观视角,这种悬疑心理片一旦在蛛丝马迹中得知视角不客观,那么就会使迷惑观众的假象。
还有个微小的细节是在这场心理暗示下的幻想凶杀中,镜头反复给到墙壁上的假面。一个小小的解读:假面(Mask)是荣格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人类四种人格中的一种。假面是人格中习以为常的样貌,假面下的“杀人”的未麻是另一种人格——阴影(Shadow),这是人格中未知、黑暗、被压抑的一面。假面和未麻的镜头互切,是两种人格的反差对比。
场景又一次转换到片场,片中的杀人情节和杀死摄影师的情节重合(今敏再一次用了影中影相互映射的方法)。接着未麻第四次醒来。
四大段梦境结束,这次真的回归现实了。此前被心理暗示的猥琐粉丝男出现,为了实现心里对虚拟未麻的认同,他实施了杀死真未麻的行动。未麻死里逃生,反制杀死了粉丝男。
最后,整个事件的真凶出现——经纪人留美。过往的种种暗示至此明了,留美同样也期望未麻活成虚拟未麻的样子,即一个青春可人的偶像少女形象。之前杀掉电影编剧、写真摄影师、影视事务所所长的凶手也是她。是她建立了「未麻的部屋」这个网站并以经纪人的便利时刻记录着未麻的行踪。并以「未麻的部屋」暗示唆使粉丝男成为自己的傀儡。
在返回来对比之前的一个细节,在片子开始为了摆脱之前的偶像形象,未麻选择了收起海报。当下时间里未麻房间上还贴着海报,可见这是留美潜入未麻房间所为,之前纸袋的嫁祸也是她。
在唆使粉丝杀掉未麻未果后,经纪人留美出手实施犯罪。至此三个角色的人格分裂都明了,都是在虚拟未麻的幻想中出现了身份认同障碍。
影片结束时,留美被送入精神病院。未麻对着镜子(同样又用了镜子)说:我可是真的呦。至此按照今敏的说法,就结束了,不再存在反转和其他设想。今敏的意图是一个阳光的结尾,他是这么说的:
其实我在做的时候,并没有想欺骗大家,而是经过了这次事件,未麻已经成熟了一些,和以前的她已经不一样了,换句话说,就是成长了,但是,因为告别了过去的自己就成长了,人类的成长应该没那么简单吧,并不是说成长了一次之后就不需要再成长了,而是打破自己之前的价值观,经历痛苦混沌的时期,在那之中重新构筑自己,让自己成为更成熟的大人,我想这个过程会一直反复下去。
未麻的部屋解析
1、【未麻的部屋/Perfect Blue】讲座,A站上有在线:http://www.acfun.tv/a/ac1011613 访谈中今敏提到了片子的开头:
对于这个特摄片的作为开片的安排,今敏说:不管是什么电影,第一幕都是很重要的,如果第一幕很无聊,那就无法引起观众的兴趣了。这个bug国王的反派形象就是暗指网络上的键盘侠和不理智的粉丝,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90年代,今敏的预言在当今实现了,高瞻远瞩啊。
特摄片中带着假面的战士,和我之前提到的凶杀案的面具一样,都是有心理学因素的,对此今敏说:
我想表现的是他们带着mask...面具也叫persona...也就是除了有面具的意思外,还有从中流露出的个性与人格。想要强调这些意思,也就是要告诉观众,perfert blue这部电影,故事是在描述关于人所戴的面具。
2、《盗梦空间》完全复刻了今敏《红辣椒》的概念和画面。这点一直没人证实,诺兰也没什么回应。
3、而《梦之安魂曲》照搬《未麻的部屋》可是实打实的,分镜都一模一样。今敏向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确认了这件事,他说这是为了致敬今敏。对于这种赤裸裸的拿来致敬,今敏也挺无奈的。对此今敏在访谈中又说了件有趣的事:
顺便提一下,去年我和珍妮佛康纳利坐了同一班飞机,对方是坐头等舱,我和家人坐在经济舱,对方比我们先下飞机...我总不能大叫她的名字,然后说你居然抄袭我的作品,(笑),不,抄袭的人并不是珍妮佛。
4、片中今敏用各种手法模糊了未麻的存在,这让我想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这一说法。未麻的幻想和周围的人、事被我们看到的是“非人的、物的存在”,而她最终走出心魔是一种“内部的自知”。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思想创始人
但由于语言限制,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术语很难被翻译成准确表达的中文,之前看过陈嘉映讲海德格尔,我把当时的笔记摘录如下,我也不甚明了,感兴趣的可以看下:
古往今来的“存在论”都是飘着的存在论,海德格尔就是为“存在论”莫基。海德格尔用了“此在”(陈嘉映译) 来表现人(载人的存在)。“此在”的存在总是“我”的存在。“我”对“此在”的了解,不取决去对“他物”的观察,是一种“内部的自知”,比如:我在黑暗中笑,我看不到自己,但却知道自己在笑。“此在”是在世界之中,与“物”(非人的存在)是不同的。“物”是一种认识、静观的对象,但“物”不是在静观中与我们相遇,而是在与他们的使用、打交道中相遇。先有“上手存在”,才有“现成存在”。
以上,我说的也不一定对。这种悬疑片就是很能够带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有时候各种解读也是导演未曾预设的,这就是电影的力量,可以延伸观看后的讨论思索空间。而观众看的越细,自己理解的也越深,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情节,这是一种自在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