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中如果张一曼没自杀她能去哪儿?
《驴得水》结尾众人的下落逐一交待了个清楚,唯有我们可爱又可怜的女主角张一曼,留下现在看来价值连城的成套民国版限量手工红白纹定制校服后,在一声枪响中下落不明。驴得水中如果张一曼没自杀她能去哪儿?这是个开放结局,你可以选择“她自杀了”,那么GAME OVER。你也可以选择相信,她打了个手枪,玩了场套路的假死,然后麻利儿落跑了。
驴得水中如果张一曼没自杀她能去哪儿?
如果你选择了后者,那么《驴得水》还没有THE END,你可以接入张一曼视角,继续一场RPG。嗯,这部“如果张一曼没自杀她能去哪儿”,感觉剧情也会很精彩呢——
如果依旧留在当地,丧失了工作能力的张一曼,似乎只能忍辱负重投靠猪队友们。铜匠是个选择,尽管报复心驱使犯下大错,还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贪念,但少男失恋都会暴走的嘛,他至少本性还算纯良。经历了这一系列荒诞不经后,说不定迷途知返、幡然醒悟,对张一曼,他显然是有感情的,张一曼对他,也算有所愧疚,加上性生活和谐,这不失为一个有所妥协的团圆收场。
校长呢,也算是个归处,但他似乎所有热情都放在教育实验上,他可以不拘小节偷摸收留张一曼,但此时的她对于自己想要做成的大事已经派不上任何用场,想想他利用完铜匠就抛弃的过往,很难想像张一曼被他收留后的日子会有多凄凉。至于老裴和铁男,就更算了吧,跟前者,时刻有腹泻阴影,跟后者,一个说英语一个打篮球,日子过得像看ESPN解说的NBA,显然画风太不搭。
张一曼最好的归宿还是远走他乡。
往东奔,张一曼可以直抵上海。销魂的《我要你》,以及与校长共舞的段落,早就印证了张一曼强悍的歌舞功底,有如此专业能力,进娱乐圈混口饭吃,应该不难。虽然作为新人不再年轻的年纪是个小硬伤,但张一曼的其它优势足够弥补。
你比如说这首《我要你》吧,简直凭一己之力把校园民谣的历史往前推了小半个世纪,肯定爆款;再比如,她懂外语,能唱英文歌啊,披头士要是早成立20年,张一曼说不定就是翻唱《Hey Jude》中国第一人了。
再比如她那豪放的习性,如果下决心要豁出去,还不是轻易睡服圈内潜规则。
最重要的天时,她也占了——按照《驴得水》设定的年代,彼时正是1942年末,周旋正因时局动荡暂时息影,距离她1943年9月复出尚有大半年时间。少了如此劲敌,张一曼此时进军演艺圈,正是实现“有我在上海,还有周旋什么事儿”的天赐良机。
唯一的小瑕疵在于,张一曼东北口音略重,不知道习惯吴侬软语的上海观众们是否接受得了。
在这里还是要感慨下,还好军阀年间流行的“花域总统大选”玩完儿了,否则光看脸,张一曼比不了那些妖艳贱货啊。
那,如果不想混社会,张一曼一路向西……北,可以跑去延安跟孙佳重聚,战火纷飞的,有个伴儿总是好事。搞革命斗争需要体力,这个张一曼不擅长,但就凭她的才艺,在文工团当个干部,应该是手到擒来。
只不过张一曼需要转型,流行歌曲和西洋舞蹈自然是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享乐那一套,不太适合在群众中普及。她需要改唱革命歌曲、跳秧歌舞,虽然脑补了下画风,略滑稽,但想来也不是啥难事儿。
去延安,张一曼说不定还能跟当时正在那儿的丁玲成为好友(嗯,就是《黄金时代》里郝蕾演的那个角色)。丁老师那时正是“中国文艺协会主任”,在延安带领大伙儿搞文艺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张一曼这种能唱能跳、懂英文读过书的人才过去,成为文艺骨干不在话下。
更别说,两人对待感情的开放程度不相上下,没准真能聊到一块儿去。啊,差点忘了,张一曼还有一手制衣本领,在延安闲来无事帮战士们缝缝补补,也是一个可以无限刷经验的潜在副本。
最后,往西南扎,张一曼可以投奔西南联大,去干教师的老本行。这应该是最差的一项选择了吧,毕竟这算支教性质了,还工作量大、待遇差。再说了,此时离西南联大停办只有不到4年时间,从助教开始当,还没熬到讲师又该换工作了吧。一句话,折腾。
但是呢,如果能听听她唱西南联大的校歌《满江红》,想必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