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吗?白百何和人民的名义反射出孩子挽救不
如果婚姻本身就有问题,孩子的到来只是让问题更加凸显。好的婚姻关系离不开日常的精心呵护,结婚需谨慎,生子更需谨慎。结婚生子,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网小编从白百何和《人民的名义》得出有了孩子也挽救不了失败的婚姻。
婚姻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吗?白百何和人民的名义反射出孩子挽救不了失败的婚姻
最近,我们被《人民的名义》和白百何事件刷屏了,这两件事看起来不沾边,但其中对婚姻、对子女的态度却值得我们反思:好的婚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为了孩子,就必须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吗?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答案。与你一起,成长自己,成就孩子。最近,难得好剧《人民的名义》大火,为了不让自己落伍,我也断断续续看了几集。不得不说,男性世界的权力较量,的确十分精彩。演技高超的老戏骨们,将叱咤政坛数载的政客演绎得血肉丰满,看得人直呼爽快,年轻人也能从中学到许多职场话术、情商要领和处世之道。不过,从最近几集中,我还是凭着女性敏锐的雷达,探测到一丝老旧女性观的意味。
其实,关于《人民的名义》中对女性形象的刻板诠释,这些方面已经有自媒体做过分析了。比如,高小琴即使是成功女企业家,也需要有高官和权力傍身,才能在商界如鱼得水;再比如,哪怕优秀、正直、性格丰满如陆亦可,依旧会因为三十未嫁而成为父母心中的老大难。
我只说我观察到的一点,是关于祁同伟家庭的。祁同伟与妻子梁璐,一个曾经的寒门子弟、学生明星,现在的公安厅长,一个从前的高官之后、学校校花,今天的大学教授。大家都知道,他们的结合,要归因于祁同伟对权力巅峰的深切向往、与初恋之间的阴差阳错,以及梁璐之父盛权在握的巨大推动。而这一段婚姻,看似万事俱备,然而唯独缺乏的,就是婚姻中最重要的要素——两情相悦。所以,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分道扬镳,是不言自喻的一件事。
祁同伟勾搭了女企业家高小琴,梁璐则在追忆过往中,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了怀疑。不过,这桩本来就由政治权力促成的联姻,也注定要继续为了权力而牺牲感情。所以,就有了吴老师劝梁璐继续隐忍,等到祁同伟荣升副省长,再享受随之而来的夫荣妻贵。也有了梁璐对多年无子的再三遗憾,认为有了孩子就能拴住丈夫的心,殊不知,只有利益、没有爱情的婚姻,即便有个孩子,也终究无法进入侯亮平夫妇那种其乐融融的状态。
回归现实生活,你我的身边,其实根本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以为生个孩子就能拯救婚姻,而且在面对婚姻危机时,也不从夫妻双方分析问题,反而希望用孩子牵制对方。他们的核心观念,也是“孩子就能让婚姻幸福,孩子可以拴住对方的心”。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两天爆发的“白百何出轨事件”,就诠释了答案。对此,有的人概叹,名存实亡、利益捆绑的婚姻,如果不能一拍而散,就只有各自寻欢作乐。有的人则笑言,白百何那根本不算出轨,反而是女权之极大体现的嫖娼,就连那个还算不上“小鲜肉”的男主角,也得了一个“小家禽”的美名。总之,白百何与陈羽凡夫妇,纵使双双事业成功、人设完美,儿子又聪明可爱,也终究逃不过如今的尴尬局面。孩子,并没有拴住夫妻二人的心,成为幸福家庭的粘合剂,反而会因为父母的婚姻问题,而备受伤害。
今天这篇文章,就将《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梁璐夫妇,和被群嘲的白百何事件作为引子,来探查一下,孩子究竟是不是婚姻幸福的催化剂。
孩子是婚姻幸福的掠夺者
孩子的到来,会让我们的婚姻变得更好,还是更坏?关于“孩子与婚姻质量”的研究,在过去三十年间层出不穷。而各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婚姻专家的研究结论,也会因为数据选择、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而出现十分不同的结果。现在,我们就简要说说,关于这类研究,科学家都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一大主流结论,就是“第一个孩子的到来,会使婚姻质量、生活满意度出现下降”。
2009年,《纽约时报》就有一篇文章,对近20年关于“孩子如何影响婚姻”的研究做了总结,结论是,婚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变化,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U型的曲线状态。也就是说,当人们第一次做了父母以后,婚姻质量会开始下降,而在孩子离家以后,如果两夫妻还在一起,那么婚姻质量就会慢慢上升。其中,婚姻质量的最低点,都落在婚后的12-15年之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Daniel Gilbert的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
他发现,孩子并不能作为婚姻幸福的来源。第一个孩子的来临,会直接拉低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尤其是家中有年幼孩子的夫妻,幸福感最低。对于女性,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在幸福程度上,其实和打扫房间无异。还有一项针对20000名澳大利亚人的研究说,婚姻最幸福的女性,结婚时间通常少于3年,而且没有孩子,她们的伴侣至少比她们年轻五岁,身心健康、学历较高。婚姻最不幸福的女性,通常已经结婚10-19年,还有未成年的孩子,丈夫通常年长5岁以上,妻子愿意尝试新事物,而丈夫刻板老套、有烟酒习惯。另一项持续了20年的英国研究,佐证了以上一点。这个研究告诉我们,拥有最美满婚姻的夫妻,具有以下特点:
结婚5年以下;没有孩子;都有大学学历;丈夫有工作。2011年,美国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的调查也发现,有孩子的夫妻,要比没有孩子的夫妻更容易抑郁。前者幸福感和满足感下降的速率,要比后者高出两倍,而假若成为父母起源于意外怀孕,那么两人的亲密关系,则可能遭受更大的负面影响。此外,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的研究,对5000名英国人和美国人的数据做了研究,他们发现,为人父母,会让人经历更多的情绪起伏的幸福感变化。
一方面,人们会因为孩子的到来而经历更多兴奋、愉悦的时刻,但另一方面,他们依然也会因为家庭结构的变动,而承受更多的生活压力和消极情绪。而这种压力与幸福混杂的状态,会让父母们更容易对自己的婚姻感到不满。因此,在这个研究中,无孩子的夫妻,对婚姻关系和配偶一方更加满意,对自己的亲密关系也更加上心。不过,对于婚姻和生活的满意度,男性和女性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在开放大学的研究中,妈妈们对婚姻质量的满意度最低,而她们对生活幸福感的评价,却是所有样本组中最高的,甚至也高于没有孩子的女性。
这可能是因为,妈妈们会将孩子当做生命中的No.1,所以孩子带来的愉悦感,能部分填补婚姻中凸显出的空虚感、孤独感。所以,妈妈们是矛盾的综合体,她们认为孩子让家庭生活变得幸福,却对自己的婚姻关系最不满意,也认为丈夫处处存在毛病。
丈夫们的婚姻满意度如何呢?
既然研究中说,有了孩子的夫妻,婚姻满意度普遍都不如没有孩子的夫妻,那就说明,丈夫们的婚姻满意度,也是不容乐观。开放大学的研究中,当被问到“谁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时,妈妈们会说“孩子”,而爸爸们会说“妻子”。这一点,相信很多妈妈都有同感。
在孩子还年幼时,很多妈妈都忘记了“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应该始终重于亲子关系”的道理,重视孩子多过了关心丈夫,因此丈夫们可能会普遍感觉自己受到了冷落。于是,妈妈们一边为孩子鞠躬尽瘁,一边因为丈夫的若即若离和隐形功能,而牢骚满腹;而爸爸们呢,既不是妻子的最爱,也可能不是孩子的最爱,继而在妻子与孩子建立起的隐形屏障之外,就真的成为了隐形爸爸。
双方都感到对婚姻不满,也都对对方心存怨怼。因此,婚姻满意度的下降,也是在所难免。除了“孩子让婚姻幸福感下降”的研究结论,当然还有研究发现,孩子并不会对婚姻造成威胁。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就曾对180万名34-46岁的美国人做了调查。他们发现,有孩子和没孩子的夫妻,如果将其他因素(收入、学历、宗教、健康程度)剔除在外,两者的生活满意度差别很小。而且,在这个研究中,家中有孩子的夫妻,可能收入更高、学历更高、宗教倾向性更强,健康程度也更好,而这些因素,都能够增加生活满意度。
甚至还有一项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研究发现,如果将婚姻状况、性别、年龄、收入和学历等因素考虑在内,已婚之人,特别是已婚女性,生活满意度会随着孩子的增加而增加。
也就是说,对于妈妈们来说,孩子越多,她们对生活就越满意。不过,在这两个研究中,考量的都是“生活满意度”,而不是“婚姻满意度”或者“婚姻幸福感”。要知道,对生活满意,并不代表着对婚姻满意。开放大学的研究也说明,妈妈们可能对婚姻质量嗤之以鼻,但因为有孩子的爱意和陪伴,她们对生活还是十分满意的。倘若物质充足、事业有成、家人健康,再加上配偶事业也不错,那么即便婚姻烦恼多多,可能也不会太影响生活满意度。
看来,对于大多数女性,孩子来临以后,丈夫的爱, 就从必需品,贬值为了可有可无之物。这种变化中,既有妈妈们精力不足的主动忽略,也有身陷育儿压力时,指望不上隐形丈夫的被动无奈。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在这里诠释得刚刚好。所以,如果将这部分的两大主流研究结论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第一个孩子的来临,的确会让婚姻面临危机和考验,致使夫妻双方对婚姻的满意度下降。而假若生活其他方面条件不错,有孩子的夫妇,尤其是妈妈们的生活满意度,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为什么孩子会变成婚姻杀手?
这一点,从各位家长的生活经历来看的话,可能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只做简要解释。首先,孩子的来临,收走了大部分夫妻的生活自由。二人世界时,可以随时出去吃饭、看电影、旅行或者出差,而一生孩子,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提前计划。如果长期有老人或者保姆帮助还好,而如果自己带孩子,就必须做出牺牲。要么用金钱换来自由,要么用事业机会换来家庭时间。
其次,为人父母,会整体改变夫妻相处模式,以及家庭的动态关系。随着夫妻深入育儿的各种细节,两个人会越来越像育儿工作伙伴,吃饭聊天都围绕着孩子,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等其他家人的注意力,也会几乎全然放在孩子身上。这种“孩子密集型”的家庭生活,会让夫妻之间渐渐有了距离,开始计较分工、责任、权利义务和付出回报,而育儿中各种耗费时间精力的琐事,也会在消耗耐心、意志力的同时,逐渐消磨两人的感情。为了让家庭良好运转,夫妻会不断讨论孩子、商量分工,一边还要为孩子的未来而担忧。
我们会忘记谈论孩子意外的话题,比如工作、八卦以及对社会事务的看法,也会在不经意中忽略掉对方的感情、需求和细微变化,更别说日常的性生活和情感调剂了。有研究指出,即便是同性婚姻,孩子的到来,也会导致婚姻关系出现裂痕,对性生活的满意度也会随之下降。于是,妈妈们(或同性婚姻中主要育儿者)承担着超额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忍受着与社会隔离的孤立感,以及婚姻触礁时的焦虑感,和事业放缓后的价值萎缩感。而爸爸们,面临着妻子的指责和忽略,担负着更大的生活压力和更长的工作时间,从而加重了心中的愧疚感,也被巨大的责任感压得喘不过气。
这种心理压力,不仅仅会影响二人的夫妻关系,更可能带来许多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比如抑郁、焦虑和其他精神疾病。我们曾在《妈妈产后抑郁,为什么会伤害孩子大脑?》一文中说过,女性产后抑郁的一大诱因,就是生活环境中的压力,和家人支持不足的孤立感。总之,这种从爱人到父母的身份变换,从夫妻到育儿伙伴的角色转移,并非所有的夫妻都能安然应对。为人父母这么神圣的事情,让我们渐渐忘记了浪漫爱情和身体需求,也忘记了婚姻需要持续的爱意表达,和最基本的理解与包容。这样看来,说“孩子是我们的债主”,其实还是有道理的。
孩子让我们倍感幸福、充满愉悦,却收走了我们婚姻中关于爱情和自由的税,让我们成为了爱人的最佳差评师,背离了婚姻建立最初的希冀和憧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和成本。
婚姻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吗?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孩子让我们的婚姻触礁,那么不生孩子,人生就会变得幸福吗?换句话说,孩子,是我们婚姻危机的唯一罪魁祸首吗?回到《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夫妇,他们没有孩子,婚姻就幸福了吗?有了孩子,他们婚姻就能幸福吗?想必你已经知道答案。他们之间没有爱,所以无论有没有孩子,婚姻都难以幸福。孩子是父母人性的照妖镜,也是婚姻问题的显像仪。
在本来就暗疮遍布的婚姻中,即使没有孩子带来的真实考验和压力,人们也会因为某次意外、某场大病或者某场争吵,而彻底撕破表面的和谐。从这一点说,相信你已经明白,婚姻幸福,其实孩子并不是最大的决定要素。只有处于好的婚姻,人们才会感到幸福,才会让已婚人士的幸福感,高于未婚人群。而如果婚姻很糟糕,孩子的到来,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消极情绪,只会让婚姻比糟糕更糟糕。还有研究发现,如果婚姻幸福,那么有了孩子以后,夫妻双方,尤其是妈妈们,会认为生活更有意义,也有了更重要的奋斗目标。比如,有57%的已婚妈妈,认为自己有明确、高度的生活目标,而只有40%没有孩子的妻子,认为自己有重要的生活目标。
所以,好的婚姻中,孩子的到来,才会让夫妻双方更加幸福。坏的婚姻里,孩子只带来的压力和问题,能够让潜藏在冰山下的矛盾一并激化,加速婚姻覆灭的进程。那么,什么是好的婚姻?总而言之,一段健康的婚姻,是满足的、稳定的、性感的婚姻。借鉴一个研究中的定义,好的婚姻有三个方面:
A、历史因素:在一个完整的、运行的家庭中成长;父母是很好的(并非完美的)婚姻、两性关系榜样;父母心理都比较健康。
B、婚前考虑因素:至少21岁结婚,且之前没有怀孕;为了积极原因而结婚,或为了爱情而结婚,而不是因为想尽早结束孤独,或迫于父母、同龄人压力、摆脱糟糕生活而结婚;了解伴侣至少长达一年以上;在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宗教、学历方面有更多契合点;有身体上的吸引,能够自然而然形成一段亲密的两性关系;可以自如谈论生活中的大事:工作、金钱、孩子、居住地等;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同时把伴侣当作值得尊敬的、值得信任的挚友;如果同居,至少以婚姻为目的,而不是得过且过、看情况而定。
C、初婚后考虑因素:
在初婚的两年内,婚姻关系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而且亲密感是逐渐增强、更加坚韧的;在处理分歧和矛盾时,两人能够发展出互利的、相互认同的相处模式;至少在结婚两年后才开始考虑生育计划;两人能发展出一段舒适的、有效的,且包含了亲密感、愉悦感和情色感(eroticism)的性关系;将可解决的分歧、矛盾维持在30%以内,50%-60%的问题是可改变的,10%-20%是可妥协或可以协商让步解决的;
对于自己和婚姻,保持积极的、现实的期待。除了好的婚姻,还有什么样的婚姻中,孩子的到来会让婚姻更令人满意?一些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和年龄大的父母相比,17-25岁时做父母的人,生活满意度、婚姻幸福感要更低。而晚婚晚育的夫妻,会随着育儿的深入,而获得更多的生活满意度和婚姻幸福感,而更多年轻父母,则会因为育儿琐事而耐心耗尽、婚姻遇险。
所以,如果从婚姻幸福度的方面考虑,推迟生育,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婚姻裂痕。这一点,从我们的《年轻女孩如何做出生育规划?》一文中也有所体现。
里面的研究证实,34岁左右选择生孩子,心理状态更加成熟,物质条件和事业前景也更加从容,人们对于孩子的期待程度也会跟高,因此成为父母的准备更加充足,从而会在有了孩子以后,压力更小、情绪更加积极。而妈妈的情绪积极、心态稳定,被证明可以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自控能力,减少情感问题,又岂会增强0-3岁的认知能力发展。这种好处,还相当于增加50000美元的家庭收入。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结论:
要想让自己在有了孩子以后依然婚姻幸福、生活美满,首先需要从外在条件到内在价值观,进行谨慎择偶,然后在生育之前,做好心理、生理、物质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对生育以后的家庭变化、角色转换有足够的预期,从而避免过度的失望情绪。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就是partner +happiness = children,而不要企图实现partner + children =happiness。
结语
现在我们知道了,孩子既可以是幸福婚姻的催化剂,也可以成为糟糕婚姻的替罪羊,婚姻质量是最关键的前提。虽然研究事实已经摆明,孩子的到来,可能会让夫妻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和压力,从而影响婚姻满意度。但这些问题和压力,其实都可以通过主动努力去避免的。如果担心孩子成为生活全部中心,而让妻子精神紧张、丈夫备受忽略,那么就可以尝试寻求外界帮助,留出空间给二人世界,无论是外出用餐还是看场电影,都可以暂时缓解压力、加固爱情。此外,妈妈们务必随时提醒自己,亲子关系只是缘分一场,需要锻炼孩子脱离母体的能力,而夫妻二人,才能相伴到老。所以,爱护孩子之余,请别忽略了丈夫。
爸爸们,也需要在妻子产后,以及孩子尚年幼的阶段,多多理解妻子的孤立感、无助感和价值缺失感,用细节中的爱意悄悄温暖她。而上文中开放大学的研究也发现,当问到“你对亲密关系中的哪一方面最珍视”时,很多人都会首先说,他们最难忘的,就是生活细节中不经意的爱意表达。比如,劳累时刻的一个拥抱、一杯热茶,也可能是失意时刻的一句“我爱你”、“我懂你”。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让我感慨万千的话,“也许婚姻到了最后,真的都变成了亲情,而支撑双方走过漫长婚姻荒原的,正是一个个你可能甚至都记不住的小细节”。如果不想让孩子打败爱情,不妨用心经营生活中的爱意小细节吧。ps:对婚姻题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最近新出的美剧《大小谎言》(Big Little Lies)。只有七集,很快就可以看完。
对于婚姻的真谛,这部剧的诠释角度比较新颖和深刻,已婚男女看了以后,一定会有自己的深切感悟。总之,我看了以后回味良久、感慨万千。看完以后,你也可能会和我一样,非常羡慕剧中一对夫妻平淡如水,却在细节中爱意满满的婚姻。如果有感悟,欢迎留言和我讨论 🙂
References:
Rachel MaRgolis and Mikko MyRskylä.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Happiness and Fertility. Popul Dev Rev. 2011 ; 37(1): 29–56.
Shoshana Grossbard, Sankar Mukhopadhyay. Children, Spousal Love, and Happiness:An Economic Analysis. IZA DP No. 7119. December 2012
Mikko Myrskylä , Rachel Margolis. Happin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Kids. MPIDR WORKING PAPER WP 2012-013. FEBRUARY 2012
Dimitrios Nikolaou. Happy Mothers, Successful Children: Effects of Maternal Life Satisfaction on Child Outcomes. October,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