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为什么都乐于吐槽春晚?因为它脱离生活
发布日期:2017年8月2日
326次浏览
又一个央视除夕春晚,引发了又一轮的吐槽。大家为什么吐槽春晚?还不就是因为春晚有着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毛病嘛。可是,这次中国青年网的一篇网评文章《正是“不完美”才拯救了春晚》(全文附后),却对大家吐槽春晚解出了“新意”。按照该文的说法,大家之所以吐槽春晚,是因为春晚尚“不完美”;而观众能看出“不完美”,说明春晚的正面因素是主流,说明春晚够接地气,老百姓容易参与;正是“不完美”拯救了春晚热度,如果大家不吐槽,春晚就会死。为什么网为你揭秘大家为什么都乐于吐槽春晚。
一台春晚要做到十全十美、让全国人人满意,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把春晚的生命力归于“不完美”却是十足的奇谈怪论!这世界上“不完美”的东西多了去了,被老百姓吐槽的事情也数不胜数,难道这些“不完美”的东西,都会因为被老百姓吐槽而永存于世吗?
事实上,这些年大家之所以吐槽春晚,并不是苛求春晚“十全十美”,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春晚演出的许多作品胡编乱造、严重脱离生活。就拿今年央视除夕春晚的节目来说吧,冯巩等人表演的小品《小棉袄》被指抄袭日本喜剧组合“UNJASH”的同类作品;在潘长江、蔡明表演的小品《车站奇遇》中,交警对潘长江的“饭盒车”车灯不亮、安全带用绳子代替等问题视而不见;小品《拍马屁》中局长办公室的面积和装修明显超标;曾经被大家寄于厚望的反腐相声《这不是我的》,内涵浮浅,语言平淡,毫无“幽默”、“爆笑”可言。这些成为大家吐槽“热点”的节目,哪一个不是因为胡编乱造、严重脱离生活而被“吐”的呢?!
毛主席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在建国前的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我国曾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文艺作品,许多作品至今还脍炙人口,而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在长期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然而近些年来,整个文艺界性情浮躁,急功近利,许多文艺工作者根本就不深入生活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而是几个人关在屋子里,“几瓶酒,两条烟,胡侃乱造尽瞎编,一天一集电视剧,一周一部电影片”。有时实在是脑汁绞尽也没辙了,就“古为今中”、“洋为中用”去模仿抄袭。你说,象这个样子去搞文艺创作,能搞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吗?这样创作的作品在春节晚会上播出后能不被大家吐槽吗?
由此可见,要叫老百姓不吐槽、少吐槽春晚,只有一个办法,这就是按照毛主席说的办,让文艺工作者多多深入生活。
正是“不完美”才拯救了春晚
新常态时代,经济增速放缓,年三十看春晚成性价比最高的娱乐。反四风持续,反腐高压,干部公务员年三十最稳妥的也是待在家里看春晚。春晚进入后赵本山时代,反腐相声备受关注。从昨日网络舆情和身边人的反映来看,羊年春晚吐槽继续。
还好,春晚的热度还在。刘德华跑调且不说,刘天王自己填写的歌词实在业余,虽然应景,却很难像当年兴之所至创作的《笨小孩》传唱。春晚钉子户冯巩的《小棉袄》被指抄袭日本喜剧组合“UNJASH”的同类作品。有人质疑《车站奇遇》中交警对潘长江的“一辆9手的‘饭盒’,车灯不亮,安全带用绳子代替等等问题视而不见”,言外之意小品中的交警“分不清职责范围”。一位时政记者指出小品《拍马屁》中局长办公室面积和装修超标了。小品《投其所好》中,沈腾一句“拒绝黃拒绝赌拒绝乒乓球”引起乒乓球国手的强烈不满。最让人失望的还是,之前引起广泛关注有中纪委撑腰的反腐相声《这不是我的》并不那么好笑。
哪里有争议,哪里就有吐槽,哪里有吐槽,哪里就有热度,哪里有热度,哪里就有围观。有人说,正是“不完美”才拯救了春晚。社会意识日渐多元、社会话语愈发嘈乱的当下,春晚对体现国家意志、整合社会思想、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容低估。一届没有话题和热度的春晚难以想象。幸好,羊年春晚的“不完美”避免了“最沉闷乏味的一届春晚”的恶评。
“不完美”不等同失败。刘天王的跑调让人津津乐道,跑调说明没有假唱,更让人看出并非专业歌手出身的刘天王的诚意和努力。从小品中能看出交警的失职,而且言之有理,我们的国民素质真是提高了,依法治国无死角,哪怕是春晚作品“也要遵守交通规则”。中纪委强调的“守纪律讲规矩”还犹在耳边,况且我们还期望那么多的孩子通过看春晚能得到教化呢。就连以净化官场风气为目的的小品在公务员办公面积上都超标了,其间的警示意义不容小视。反腐相声不好笑,说明我们的小品创作者对腐败认识不深,隔靴挠痒式的反腐群众难买账,今后在形式和深度上,反腐相声还要加强探索。
春晚不怕吐槽,更不怕“不完美”,就怕缺乏诚意,就怕停止创新。观众能看出“不完美”,说明春晚的正面因素是主流,说明春晚够接地气,老百姓容易参与。对春晚的“不完美”要区别对待,有些吐槽也是群众另一种方式的正面回应,对这样的吐槽要欢迎,多提供槽点和吐槽平台;有些“不完美”是善意的批评。今后春晚中“违法违规”的表演还是该避免的好。
“不完美”拯救了春晚热度。不吐槽,春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