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压力大,但为什么说“抢粮”没必要?

  截至目前,我国还未动用过中央储备粮,绝大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

  

  图源:图虫创意

  作者 | 刘强(日)名古屋大学

  责编 | 高佩雯

  1月21日,随着钟南山院士一句“肯定会人传人”的警示,全民拉开抗疫帷幕。三个多月以来,世界宛若进入一场身临其境的末日电影。之前平淡的生活被打乱,很多人在剧烈动荡中心生恐惧。从疫情初期全民抢口罩,到超市抢菜、药店抢药,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一阵应激性的敏感。

  海外相继沦陷,各国纷纷宣布禁足令,同时颁布粮食出口禁令。街道空无一人,货架一扫而空。新闻传到国内,引发一波新的恐慌,之前没抢到口罩的阴影还在,部分地区出现全家出动抢粮的情况。

  网友调侃:2003年抢的盐和醋吃完了吗?口罩珍贵,聚集有罪。出门之前,是时候了解一下中国粮储了。

  仓里有粮,遇事不慌

  新冠病毒的“狡猾”有目共睹,在长期角力中,各国均落得狼狈不堪。行业停摆,生产中断。不幸的是,东非沙漠蝗和北美草地贪夜蛾也于年初加入“围剿”,给粮食生产雪上加霜。

  超级农害,加上疫情导致的物流紊乱、农业生产人员短缺,今年的新粮生产前景惨淡。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多次警告,2020年全球范围内可能出现大量粮食短缺,各国政府要提前预判,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各国收紧粮食出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各国收紧粮食出口,积极屯粮 | 来自网络

  那我们是不是要去超市抢粮呢?别急,中华文明原是脱胎于农业,几千年的灾荒记忆,让我们筑起了足以抵御各类灾害的粮仓大坝。一句话,仓里有粮,我们不慌!

  两次改革,形成完备管理体系

  中国人早就知道,粮食安则天下安,粮价稳则百价稳。历朝历代的中国政府都极其重视粮食安全,并以一种超越时代的远见建立了完善的粮储制度。

  中国古代的粮食储备思想以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为代表,经过历代演化,形成了以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的三元结构。古代国家粮储中,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其粮食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这一粮储核心思想一直沿用至今。

  1990年施行粮改之后,我国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委托地方政府代管代储,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用于调节市场供求平衡和平抑年际间粮食波动的后备储备机构。

  但这种初期的分级管理制度,也导致了政企不分、责任不清、体制不顺等诸多弊端。90年代,国家审计发现多起地方粮储单位存储的原粮数量不实、质量不保、调度不畅、巨额亏损挂账等重大问题。

  于是在2000年,国家决定另起炉灶,建立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应运而生。

  中储粮作为我国“储备粮”承储主体的重要一环,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国家承储企业一起担负经营管理职责。自此政企分开、费用包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进入全新时期。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国家粮储体系闻令而动,在极短时间内调拨转运应急储备粮63万余吨、食用油1.4万吨,在灾区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供应,做到随到随取、足额供给,充分保障了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极大稳定了社会秩序和民生。

  本次疫情发生以来,据国家粮食局统计,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通过加强市场调度,有序拍卖政策性粮源,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截至目前,还未动用过中央储备粮,除了极个别县市,绝大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刻进骨血。大国粮仓作为保障民生资源调度的蓄水池,是保护人民生计不受灾情连锁伤害的第一道防线,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压舱石。

  

  大国粮仓是保障粮食调度的蓄水池 |图虫创意

  连年丰收,主粮储量不愁

  粮储作为农业生产的末端环节,对于调配供需、优化市场配置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一切都建立在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之上。

  令人庆幸的是,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4亿吨,比2018年增加0.9%,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增产增收“16(年)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小麦、稻谷等口粮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这是粮储的底气和根基所在。

  不过,粮食丰收在增强国民安全感的同时,也给粮储带来了挑战。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多元化饮食使得中国的口粮消耗占比逐年下降。面对新的供需形势,在发展农业技术实现增产之外,也对仓储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守仓人需要在现有仓储粮存量上发力,提高主粮宜存率,降低流通和保存环节的耗损。

  根据区域和作物品种不同,目前国家粮储轮换周期大约在两到三年左右,如何确保轮出粮品质优良、好粮好价,是粮储守仓人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我国粮储技术已从常规扦感温、存气箱通风,发展为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合一”的储粮技术,并配合空调控温、氮气气调储粮、薄膜密闭储粮、内环流控温等技术,实现了科学储粮、绿色储粮、智能储粮。

  目前,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提升到98%,储存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宜存率98%以上。

  吃饱无虞,更要吃好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粮供应更是重中之重。土地规模和光热条件均不出众的中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供养了21%的人口,并且还在各种灾害面前进退有据,是十分值得自豪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许多人的生活遭到打击,落入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下层,承受着物资短缺带来的不安。我们极其迫切地想要通过囤积物资来建立安全感,这无可指责,但社会正常的物资流通也会在这样间歇性需求的大起大落中丧失效率,反过来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冲击。

  回溯抢粮风波,即便在疫情最严重的的二月,各地粮食加工企业都已停工或仅低负荷运转,成品粮都可保障各地足额供应,何况现在,粮油加工企业作为民生基础行业,早已进入第一批复工复产行列,春耕备耕工作都在积极展开。

  可以很肯定的说,饿肚子的惨剧,我们只能在历史书上重温了。国人永远不会忘记曾经的饥困,一定会持续推动粮食安全行稳致远。

  比起为“断粮”担心,我们更需关注的是如何吃好。

  

  多摄入蛋白质,帮助增强抵抗力 | 图虫创意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