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写作高手?写作坚持1000天的改变
小编一直羡慕写得一手好文的人,但是怎样做一个写作高手呢?只有从原理级别、行动层面、复盘角度综合学习并且全面吸收而掌握的知识、技能,才是真正为我们所用的武器。所以从来不要怕书上早就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用1000天的时间,刻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为什么网小编带您看看一个对写作坚持1000天的故事。
怎样成为写作高手?写作坚持1000天的改变
从2014年1月到2016年9月,我的笔耕不辍已经持续1000天了。这三年积累下的文稿,也有100多万字了。今天对这1000天的时间做一个概览回顾,梳理一下这1000天时间我自己的成长变化。由于时间跨度长,文字积累量大,所以无法面面俱到,只好挂一漏万了。
1.1000天持续行动结果概览
从2014年1月到2016年9月,这1000多天的时间,我的主线是持续写作。我把我的文章推送在自己的公众号“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上,每日更新推送。起初的文章是以英语为主,后面切入口译学习训练,之后涉及到求职、计算机技术,之后涉及到成长、持续行动以及一些观点和概念的辨析。
这些文章当中也出现过一些阅读量在10万以上的作品,例如《习近平总书记谈时间管理:年轻人不要老熬夜,做到12点就去睡大觉》、《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大学生上课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听讲?》等文章。因为我持续地产出文章,而且质量保持稳定,还接到多家出版社的出书邀约申请,目前在筹备第一本书。
与此同时,沿着写作的脉络,我做了一个关于成长的付费社群“ScalersTalk成长会”。这个社群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人数翻倍,价格也翻倍。而正因为我在写作和社群方面的扎实工作,才有机会结识了许多前辈,包括例如万能的大熊老师、李笑来老师、古典老师、萧秋水老师、秋叶老师、warfalcon老师等在不同领域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很荣幸与这些老师有过深度沟通或者合作,这些经历使我受益匪浅。
其他方面,由于自己持续努力的写作,我的微博@Scalers和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较开始写作之初,也有近百倍的增长。
2.1000天持续行动个人变化
(1)写作能力与写作速度大幅提升
在2014年开始以前,我是无法写出长文的。尽管硕士毕业论文不算短,但是如果要对一个话题开展连续深入的思考,仍然很容易中断。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量地花时间在微博、公众号以及各路社会媒体上,沉溺在时间线上的新闻资讯,以为自己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但是这种碎片化的输入对于一个人的思考体系而言,简直就是致命的伤害。
一堆瓦砾是无法堆成摩天大楼的,我们需要先有骨架,而碎片化的摄入无法完成这个功能。但是写作,尤其是写长文,而且是以分析论理风格的长文,可以强迫我们把思路呈现在纸面上,从而深入地自我剖析。这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训练思路。
我过去1000天的文章大抵是这种风格。而得益于持续地写作,我的写作表达能力,经过三年的训练,也有大幅提升。过去一篇千字的文章我可能要一小时完稿,而如今可以在半小时甚至二十分钟完稿,一气呵成。而对于命题的分析思考,要比三年前的浮躁状态,进步许多。这体现在文章的长度上:后续一些话题为了有清晰的思考,我把每一篇文章的长度,拓展到了3000字左右甚至更长。
(2)时间节奏控制更张弛有度
我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而这其实对我的时间和节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年前,我也会有拖延懒惰的毛病,但是持续每天写作的要求,让我把自己的节奏安排到几乎最佳。我利用早起的时间写作,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作,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时间思考记录。当把工作安排好,把目标确定清晰,又不害怕困难的时候,其实很容易专注入定。
2014年以前我会有朋友圈微博的瘾症,相信也有不少朋友为之困扰,并且反复删除又安装应用。但是当通过持续写作,对自己的专注和执行力进行训练时,我发现我不再不由自主地迷恋一些消息,或者期待一些反馈;我也不会怕错过一些事情,因为我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有人说要戒掉微博朋友圈,从而卸载关闭再也不看。我觉得更自由的一个状态是,微博和朋友圈就在那里,但是你却不会受其扰,没有未读消息强迫症。这是一种自由,就像有一天你不需要为生存而工作,于是钱对你而言,突然不是那样地迫切;而这就是一种财务上的自由态了。
3.N阶持续行动者和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
在这1000天的实践基础上,我在主要提出两个概念,一个叫N阶持续行动者,一个叫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这些概念希望能给同样在行动路上的你,一些不同的视野。
(1) N阶持续行动者
这里我借助数学里的底数和阶的概念,提出N阶持续行动者的概念。以10为底,N为幂,10的N次方(10^N)代表能够持续行动的天数。提出这么一个体系的意义在于,我们能以一个更加宏大全面的格局看到自己做的事情,一旦格局视野打开,不太容易得意自满了。
一阶行动者:一般做一件事情在10^1的量级即10天左右就面临极大的放弃风险,或者直接放弃。这就是一阶行动者,其实就是一周左右的鸡血周期了。一阶行动者的瓶颈在于执行,也就是坚持一周左右就没劲了,而这往往是在行动系统方面有诸多问题需要修补,就像没有体力的运动员,亟需体能训练。
二阶行动者:二阶行动者成功地完成了10^2即100天量级的持续行动,然后就歇着了。这个阶段具备一定的持续行动的能力与体验,在行动的领域也会有一些积累。例如著名的100天计划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二阶是大众阶,也就是大众乐于讨论和议论的,因为时间不长,三个月左右。但是二阶行动者的瓶颈在于学习系统和格局,也就是持续100天对于成长而言,其实只是摸到门边;对于硬技能,100天带给即使让你入了门,但是如果不续航,马上又会回落到原有的模式。
当然这不是说二阶没有作用,对于一阶来说,进阶到二阶是很关键的。但是人到了二阶以后,应该马上打开格局,行动升阶,否则就容易停滞不前了。
三阶持续行动者:当我们能把一件事情持续行动到10^3的量级,也即1000天的时候,我们就是三阶持续行动者。我在三阶才把“持续”二字加上。三阶至少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而正也因为这个阶段足够长,你才开始能真正见证到一些改变和突破。
我们看大学本科到大三结束开始找工作正好三年多,博士研究生大量出研究成果也普遍集中在第三年,而职场从业者也会在三年左右有一个跳变,于是就很容易打开新的局面。一个行业也在三年会有一个小的周期波动,我们说规划小看三年大看五年。
三阶的缺陷在哪里呢?三阶面临的挑战在于重构和创新,因为当你把一件事情持续地做到年以上的单位,很容易形成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也就是人们经常会说的,让你成就的东西也会限制你。由于环境形势的变化以及你自身处境的变化,你可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作出策略调整。就像一家公司需要根据市场的形势调节自身的战略一样,自己在持续行动中,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处境进行调整。
同时大家注意到,我并没有在二阶以下提这个要点,是因为你必须先能够遵守才能谈自由和灵活。而残忍的事情在于,灵活性往往最容易出现在半途而废的时候上,有些人明明是做不到,却要说是为了灵活和自由,所以生活中你也许会看到一些人能为每一次放弃找到一个理所当然的借口。
根据定义,我的写作,持续了1000天的时间,所以我算一个三阶持续行动者,而且是新手。
四阶持续行动者:当我们梳理出一个框架体系的时候,我们于是可以根据这个体系游走,于是就会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当N取4的时候,于是到了四阶。四阶是10,000天,折合下来差不多三十年。
三十年是很长的一段距离,我现在还没有三十岁……但是一些俗语大家应该听过,比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来形容世事变化无常盛衰兴替。这样一个周期由于足够长,往往会有太多的变量,从而会让人感觉变幻莫测。
但是如果我们放到一个人身上考察。假使我们看一些大成之人,无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行动,比如领域内的顶级科学家,或者政坛上的闪耀的影响人物,或者行业的领军人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如果个人持续行动到四阶这个层次,那我们至少可以相信,有很大的可能,会有一些不凡的成绩。因为半途而废这个技能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人人都会用,相反锲而不舍的精神,反而是稀缺。
然而三十年时间太长,要检验或者见证这个却不太容易。所以我的建议是大家每个人都参与到自己的三十年发展中,用自己的持续行动为自己谱写篇章,而不是等着其他人来给你画画,也不是为了用自己的生命证明或者质疑什么事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每个人是自己生活轨迹的掌握者,自己要做的事情必须独立承担,任何评价都无法代替我们要面对的事情。
放到一个社会身上,也会有类似的情况。我曾经发表过一句微博
貌似大概三十年,大众的脑子就会被断层式洗一遍,或者集体性遗忘一些东西?这个从持续行动的角度,大概10000天,四阶。”
不管是科技,还是社会形态,或者是人们的认知,三十年的变迁足以让人们产生完全不一样的认知。比如现在的互联网原著民和30年前出生的人,对于信息化的感知是完全不一样的。30年前人们认为的逆天新科技,30年后只是稀松平常而已。同样目前中国社会在讨论的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也正好是这么一个跨度。
四阶行动者有什么挑战呢?我想到一个点就是传承。由于三十年可能的断层,而对于个人或者机构而言,如何把前人的精神和财富传承下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这里就先不展开论述了。
五阶行动者:10^5有多少个零,如果打出来可能有读者都数不清了,三百超过了几乎所有人的寿命,但是按照三百年的跨度去看历史的变化,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好玩的事情了。
关于三百年的演变故事,我首先想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了……郭老用马列的视角考察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最后毛泽东同志用来开展整风运动,“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五阶行动者,主体已经不是个人了,而是家族或者政权。一个家族是否可以兴旺繁衍,一个政权是否能持续进步,就需要在五阶这个层面,下功夫了。
六阶行动者:当我们把N继续增大到六阶的时候,这就是100万天,三千年。三千年的持续行动,那就是一个文明的延续和演化。三千年的耶路撒冷见证犹太人的流浪与变迁;三千年的华夏大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演化(虽然有夏商周断代工程等各类争议);李鸿章在清末发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感叹;南怀瑾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三千年厚度太重,早已超越你我之格局,而我们也仍然只是这浩瀚沧海之一粟。
N还可以继续往下取,比如N取7的时候,七阶三万年就是人类史了,你可以继续发挥……
由此说开,持续行动的含义之深刻,乃吾辈尽一生之力无法穷尽也。但是当我们至少有一个体系和维度,我们就像有了一把尺子,可以用自己的心智去丈量,从个体到集体,从微观到宏观,从家族过到整个人类文明的体量。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整个世界串联起来,再也不会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事情,有多么了不起。
不过落回来,我们还是在自己的层面不停地努力,用持续地行动,让自己努力升一阶。
(2)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
受100天计划启发,我在自己坚持写作1000天的契机上,发起了一个#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最简单的想法是,用一个更宏大的格局和视野引导我们的行动,通过持续稳定地方式,专注打磨自己的核心能力。
结合我自己在坚持写作1000天的体验,复盘分析,我把1000天持续行动分成三个阶段:初始开局、中盘持续、突破创新。三个阶段大致以300天为一个槛,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我结合自己的行动体会,讲一下各个阶段的特点。
第1阶段:初始开局阶段(0-300天)
这个阶段主要是用于理清当前的处境。我们每个人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国王,站在自己领土的最高处,俯看全境,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哪里是河流哪里是沙漠,哪里是沼泽哪里有岩层。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体系就是要构建,并且只能构建在这块土地上。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一个相对完备的地理信息勘探,我们需要知道地形地貌水文,如果是建一个高楼,必须把基础打在坚硬的岩层里。一旦我们能搞清的现状,就不会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而这个阶段,我们的特性会全面暴露。我们会发现自己有这么多不会,越做发现越不会,内心一片灰暗;然后就是想偷懒,想放水,想交差;甚至还会遇到回退的诱惑,感觉没有意义,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图什么……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错,于是我们放弃,又回到过去。但是只有能持续下来,才能看到新一天的曙光。
第2阶段:中盘持续阶段(300-600天)
当在初始阶段完成基本的整理后,中盘持续阶段开始基于结构构建。在第一阶段你会感受到“我要做的”和“我能做的”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在第二阶段重点建设。
这里利用的是朴素逻辑,缺啥补啥,有困难直接硬上。用时间换空间,用耐心换进步。同时,要抵制放弃的诱惑。因为中盘是长跑,有时候你会感到无趣,但是拼的就是持续。
同时,在初始阶段基本面稳定后,可以开始加载任务。加载的判断标准是:原有任务能在保持每天进步动作到位的基础上,仍然有足够多的心智力量完成更多任务;并且从原有任务找到了乐趣,可以自然持续,不用说服自己做。
第3阶段:突破创新阶段(600-1000天)
这个阶段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而如果你能解决这三个问题,相当于再造了一个自己。
首先,路径依赖的问题。前600天持续行动会形成新的模式,本阶段要跳出来审视已有模式。对于好的要保留,不好的注意控制和改进。
其次,思维惯性的问题。大环境会改变,我们需要针对新的环境作出改变;同时,格局和形势会改变,需要为未来再做新规划。
最后,自我摧毁的问题。当我们变得更好,而潜意识没有接受的时候,于是让我们搞砸,回到原来的自己。这个趋向需要注意。
限于篇幅,我无法给出上述每个阶段我个人的案例。而除非你自己也做一些事情,否则很难体会到二阶段以后谈论的话题。但是我配了一个示意图,代表了我们的成长曲线,可以感受一下。
3.1000天持续写作的感受
分享一下这1000天持续行动的一些感受。
(1)关于读书和学以致用
我在这里描述两个情况,希望能给读者思考。
第一个就是,我在写作初期,我会害怕到后面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于是我设想的解决方案是,我需要大量地读书才能保证内容的供给。但是这1000天的事实是,我并没有读太多数量的书,也没有出现没啥可写的情况。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却是,我做了许多的事情,建立社群、产出作品、组织活动等,每一件事情都有不一样的特点。
第二个就是,当我在读书的时候,我会把书中的逻辑和我过去文章中讨论和梳理过的点进行关联和匹配,对照其中的异同之处。于是给我启发的其实往往不是书里的信息,而是作者的分析脉络。但是这样一来,我往往从结果上,没有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操作。
这些实践经历给我两条感受:首先我们不能采用单一变量的方式来美化读书的作用,好像你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困苦,在一拿起书就自然解决消失不见了,而其实问题不直接面对,始终还是在那里。第二,一本书能消化多少,不由采用的方法决定,而由阅读者自身的“消化系统”能力决定,而这个消化系统,就是学以致用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自认为博览群书而生活依旧困苦潦倒,我认为你不是一个执行到位的读书人,至少你学以致用能力不会很乐观。
(2)不要相信自己这副德性,必须时刻倒逼自己
网络上有各种养成习惯的方法,但是其实对我而言,只有简单的一条:“习惯就是每天做,如果你哪一天不做了,就不再是习惯了。”
所以从什么21天养成一个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之类的套路中抽离吧。世界上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劳永逸的事情,那人类社会早就上天,你也不会为自己的言行不一致痛苦了。
但是我们有一种天然的属性,就是我们在思考未来的时候,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过度放大未来的美好,透支做成的快感,而忽略过程中的困难。于是,在实际持续的过程中,当我们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不见了。
我们就是这副德性,所以在持续行动的路上,你不要太相信自己。人们为了逃避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行动,是能做出许多没有底线的事情的。所以,时刻保持警惕,告诫自己,反而可以走得更远。而当我们能认清这个本质以后,方法和技巧其实就自然而来了。
(3)你自己想明白最宝贵,哪怕书上早就这么写了
我对于写作一个观点是,我写我心,我写我情,我写我世界。对我而言,写作是用于理清自己世界的,而当你把自己梳理干净以后,文章也顺便可读。当我们关照自己内心的时候,其实更容易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
而我们的写作,于是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内心世界的一种推演。于是你肯定会得到一些结论,这些结论是你身体力行、复盘总结、升华提炼后的结果。但是你把文字写出来的时候,也许你可能会想,或者有人告诉你,这个其他XXX的书上早就写了。于是你可能会茫然,既然书上早就写了,那我折腾的意义在哪里?
意义很明显,二者的区别在于,你自己想明白的,那就是你的;书上的就是书上的,不是你的。自己想明白的,是从你自己的体系中发芽生长出来的;而看书看到的,非常容易停留在做个笔记划个线,画个手绘发个圈,于是自以为懂的层面。
只有从原理级别、行动层面、复盘角度综合学习并且全面吸收而掌握的知识、技能,才是真正为我们所用的武器。所以从来不要怕书上早就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用1000天的时间,刻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
只是你要一直画下去,不要停,才能见到彼岸的曙光。
希望这些文字能给你一些借鉴。在持续行动的路上,期待和你在三阶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