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为什么被烧?对近代中国有什么影响?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曾经有一个天下第一园“圆明园”被外国侵略者一把火烧了。但是,圆明园为什么被烧?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恐怕多数人就不知道了。
 
不卖关子,先说答案。烧圆明园的外国侵略者是英法联军。英法联军决定烧圆明园的直接理由是为了报仇。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是清政府却将正在和自己谈判的39个英法代表团的人当做人质给抓了,而且还处决了21个。蛮横的英法联军司令气急败坏,一声令下烧了圆明园。
圆明园为什么被烧?对近代中国有什么影响?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会打到北京,清政府为什么要抓那些谈判代表?主要原因今天说起来也许不可思议:因为谈判代表坚持英国公使必须面见大清皇帝递交国书,中方觉得这个要求欺人太甚无法接受。

一、圆明园为什么被烧?

 
下面我们就简单讲讲这段历史。这段历史的整个过程,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它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不亚于太平天国运动。
 
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同英国、法国和美国各签了一个条约。其中1844年和美国、法国签署的条约中规定了1856年再次谈判修改条约内容。按照条约规定的最惠国待遇,英国人要求一起修约。
 
那个时候清政府所有外国事务都由驻广州的钦差大臣也就是两广总督出面处理。1856年,英、法、美驻中国公使提出修约要求后,两广总督叶名琛拒绝谈判。英法两国就认定只能用武力逼中国人来到谈判桌前。(无疑,这是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5600人兵临广州城下,对叶名琛下了谈判修约的最后通牒,叶置之不理。12月28日英法联军对广州发动进攻,29日占领广州。1858年4月英法联军乘船直达天津,攻占了大沽要塞和天津。在武力威胁下,清政府的谈判大臣被迫与英、法、美和俄罗斯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北京设立公使馆,新开放10个长江沿岸通商口岸,调整进口关税税率,允许外国人持护照在经中国官方同意后进入中国内地旅游,允许传教士在中国全境有行动自由和战争赔款等。

二、圆明园背后的各方势力角逐

 
条约签署后,各方约定一年后在中国交换文本。英法军队随后撤出了中国。
 
此后,咸丰皇帝一度希望能以免除进口商品的全部关税为条件,来让英国人同意废除《天津条约》,或至少废除该约四个最应反对的条款:公使驻京、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在内的10个通商口岸、内地游历和赔款。负责谈判的大臣委婉地让咸丰皇帝明白了这是个不现实的想法。
 
随后发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1859年6月25日,前往北京换约的英国舰队在天津大沽遭到僧王僧格林沁指挥的伏击:当英军船只陷在充满障碍物的河道中时,大沽炮台的炮击导致英方434人伤亡、4艘船舰被击沉,英方舰队司令身负重伤。
 
英方勃然大怒,一年后,1860年8月英法联军1万8千人再次入侵中国,一路打到天津,轻松占领天津城。咸丰皇帝派怡亲王到通州和英方展开议和谈判。
圆明园为什么被烧?对近代中国有什么影响?
谈判中,英方代表巴夏礼又提出了英国使臣向咸丰皇帝亲递国书的要求。怡亲王认为“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而巴夏礼坚持公使亲递国书给皇帝是国际惯例。
 
忍无可忍的怡亲王把巴夏礼一行39人当做人质抓了起来。当时,怡亲王和咸丰皇帝都认为抓巴夏礼是擒贼先擒王迫使对方退兵的好办法。
 
没有想到,英法联军不但没有退兵,反而步步推进要求释放人质。9月21日,英法联军与清军主力在距离北京不远的八里桥展开战斗。投入战斗的英军法军各4000余人,清军2.5万至3万人。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以清军损失1200人以上而溃退告终。英法联军死5人,伤46人。法军司令蒙托邦是这么形容这场战斗的:“早晨还斗志昂扬的那些清军骑兵,现在都已消失得无踪影了。那些衣着华丽的骑兵,在桥道上挥动旗帜,毫无掩护地以一种对我们的大炮和火炮无能为力的炮火,作出了反击。”
 
之前一直以为“夷人”只是军舰厉害不善陆地进攻,对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信心满满的咸丰皇帝仓促逃往热河,并从热河发来命令:处死巴夏礼为首的全部人质。留守北京的官员担心北京的安危,没有全部照办。
 
英法联军向中方不断要求归还人质后再开始谈判,否则要血洗北京城。清方归还了人质:18名活人和21具尸体,其中一名《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甚至已经被大卸八块。
 
英法联军在10月8日到16日之间陆续接收到中方送还的人质和尸体。10月17日,愤怒之极的英国公使额尔金,决定要给中国皇帝一个印象深刻的教训,就下令放火烧了曾经关押人质的所在地圆明园。大火连烧3天3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连身为法国人的大作家雨果都对此进行了严厉谴责。
 
而后,留守北京的恭亲王主持了和英法联军的谈判,新签署的《北京条约》在原来《天津条约》的基础上,增加了割让九龙岛给英国和增加战争赔款等内容。
 
在谈判中第一次和英国人打交道的恭亲王惊讶地发现,“夷人”折腾这么久,并不想要大清的江山和大清的土地,只是强迫中国人按照他们的规矩和他们做生意。并且,谈判中英国人还主动提出帮中国训练军队、制造武器等。
 
合约签订结束后,英方在天津留了一只警卫部队,其余英法联军撤出了中国。
 
但是咸丰皇帝仍然呆在热河不愿意回北京,据说是为了回避已经在北京设立使馆的外国公使,这些公使坚持要觐见皇帝,却不愿意下跪磕头,实在无法接受!一年后,咸丰皇帝病死在热河,年仅30岁。
 
为什么怡亲王说英国公使面见皇帝递交国书“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咸丰皇帝为什么执着不愿意外国公使在北京设立使馆?因为按照老祖宗传下的规矩,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皇帝为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我天朝皇帝是天下共主,天下人包括“夷人”都是皇帝的臣民,见到皇帝都必须磕头表示臣服才符合礼制。而英国公使却要不行跪拜之礼递交国书!如果答应,天朝脸面何在!
 
另外,我天朝上国的京城,岂容这些藩属常驻。番属国使臣历来只有进京进贡时才能在京城做短暂停留。这些不来进贡的“夷人”却要求常住,岂不是欺人太甚!
 
虽然有过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但咸丰皇帝认为失败只是源于负责作战的大臣无能,认为“夷狄”们最多也就是军舰厉害,一旦在陆上短兵相接,他们必然寡不敌众不是对手。
 
如果不是咸丰皇帝对敌我实力对比完全无知,如果不是他坚持不要见不对他下跪的外国公使,那么就不会有1859年大沽的伏击,更不会有1860年扣押并杀死对方谈判代表的事情发生。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中国人早就知道的道理,也是国际惯例。如果没有这两次违背国际惯例的事情,虽然也会签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但是圆明园起码还可以留给我们后来人吧。(更严重的后果是,1860年谈判期间,最可恨的俄国人趁火打劫,割走了我们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圆明园为什么被烧?对近代中国有什么影响?
 
以前常说“落后就要挨打”,针对这次挨打,我想说:其实是愚昧无知导致了挨打。而愚昧无知,往往来源于保守和封闭。比如说这个恭亲王吧,本来是非常保守的,主张坚决抵制洋人洋货进入中国。但是经过了北京谈判,与外国人接触多了,后面居然成了推动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这就是开放和交流带来的变化。

三、圆明园被烧后中国政治格局所受到的影响

 
祸兮福所倚。这场战争也产生了一些好的结果。
 
首先,英法美各国都相信一个稳定的政府有助于他们在中国的商业利益,所以他们在合约签订完成后,不仅帮大清政府引进先进武器对付太平军,还派军人直接参与了战斗:在江苏巡抚李鸿章的部队里,有一支由英国军官戈登为首,英国人为主的“常胜军”;在浙江巡抚左宗棠的部队里,有一支类似的“法中混合军”。另外,李鸿章的9000淮军能从安徽通过太平天国的势力控制范围快速到达上海,就是乘坐了太平军无可奈何的英国商船从长江过去的。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过后,以恭亲王和曾国藩为首的有识之士才真正意识到了大清朝的落后和西方世界的先进,于是,就有了后面推动中国走入近代化的洋务运动。在和太平天国的战斗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曾国藩就组织人在安庆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小火轮,后来,又在上海造出来中国第一艘军舰。这些,我们后面具体再讲。

来自:晓明 所见所闻所读所思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