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剪纸有什么特点吗?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234次浏览
河北蔚县剪纸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剪纸。它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而是用刻刀刻出来的,也不独独是大红色,而是五颜六色、绮丽多彩。
“天下十三省,能不过蔚州人”。说的是蔚县人可以空着两手去闯天下,凭着心灵手巧,走到哪里都能过好生活。剪纸便是蔚县人的一大“能”。蔚县有成千上万的剪纸艺人,他们那独特的充满好奇的艺术思维,会巧妙地归纳出简单朴实的剪纸艺术体系和剪纸艺术造型。
据蔚县剪纸艺人说,蔚县剪纸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步骤。先是描绘草样图;再是把画好的样子钉在纸上;然后依照图案用刻刀刻出图案;最后就是给刻好的剪纸着色。
蔚县剪纸有着“三分工、七分染”的说法,可见染色是重头。用色大胆浓艳,是蔚县剪纸的生命所在。蔚县剪纸艺人不断拓宽表现手法,在浓墨重彩的喧嚣中,传达着对生活的感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探求起蔚县剪纸艺人对色彩钟爱的缘由,就不得不说蔚县的地理位置。蔚县在古代一直是农耕和游牧的交接地带,蔚县人长期与少数民族接触。而少数民族的绘画、服饰、装饰等等都喜欢用对比强烈、鲜艳的色彩。这种影响就渗透到了蔚县人剪纸的艺术表现上。
传统的蔚县剪纸,主要有花卉和戏曲人物两大类主题,其中尤以戏曲人物独树一帜。一般来说,蔚县剪纸的戏曲人物都是以成套的规模来刻制,按照角色系列创作,造型生动活泼、形象逼真、性格各异的人物剪纸,囊括了不同时代的一两百出戏剧里众多不同的人物。
“蔚县一大怪,八百村堡,八百戏楼”是“蔚县文化特色”的真实写照。蔚县几乎村村有戏楼,而且戏楼种类繁多。这就是蔚县剪纸为什么热衷取材戏曲人物的历史注脚吧。
中国剪纸萌发的历史,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也有学者认为,剪纸艺术诞生的时间还要提前几百年。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死后,一个叫李少翁的方士为了安慰汉武帝,曾用麻纸剪出李夫人的影子。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明亮的灯烛,映出恍如李夫人的影子。在另一顶帐中的汉武帝,遥遥看见烛影中出现了一位女子,很像自己的宠妃,却不能近前观看,为此汉武帝还做诗一首:“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来迟。”唐张祜有诗云:“延年不语望三星,莫说夫人上涕零,争奈世间惆怅在,甘泉宫夜看图形。”有研究者认为,在唐宋以后,中国的剪纸艺术才真正发展到“剪纸”的阶段。经历了漫长岁月之后,这种艺术在有些地方与民众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
追溯蔚县剪纸的源头,要从蔚县历史上一些民俗民风说起。蔚县剪纸被当地俗称为“剪窗户花”。到了今天,窗花已悄然走下了窗户,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收藏品。
蔚县剪纸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用刻刀刻的而非用剪刀剪出来的。据传,早前蔚县人也是用剪刀剪窗花,是从一位叫刘老布的银匠开始改用刀刻。银匠是用刻刀在银饰上刻花纹的,刘老布见窗花好看,可自己只会使刻刀,便索性用刀刻窗花。谁知,刻出来的窗花更精细、也更省时。从此,人们也便改用刻刀刻窗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