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诸葛亮一生都谨小慎微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357次浏览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后来一代伟人毛泽东将这两句话原封不动第送给了叶剑英元帅。那么,诸葛亮遇事如此小心谨慎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为什么网为您解答。
毛泽东对诸葛亮的言行,曾有针对性地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可见,诸葛亮确实因为其“一生唯谨慎”,而犯下了一些难以弥补的错误。
一是性格使然。诸葛亮作为一个满腹经纶、胸怀大志、隐忍不发的绝世高人,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艰险旅途,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真实心路历程。三国初期,群雄奋起、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但凡有些能力水平的人都审时度势,纷纷择高枝而栖,即使与诸葛亮交好的几个朋友最后也都选择了依附强大的曹魏,唯独诸葛亮选择了当时最不被人们看好的刘备。诸葛亮对刘备感兴趣,绝不是刘备所谎称的那个伪中山靖王之后、汉室正统,而是源于诸葛亮的自傲自负自狂自豪。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水平可以让刘备从弱者成为强者,并在其中为自己无愧卧龙先生的称号而寻找与众不同的聪慧与谋略展示平台。如此的打算,对身处在敌强我弱的巨大悬殊中的他,就不得不小心谨慎,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二是家境影响。据对诸葛亮出身家境的考究,他实属官宦子弟,并非如《出师表》中所表明的“臣本布衣”。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以职务与职能论,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察部部长,是一个官阶很高的官员,其父诸葛珪,曾任太山郡丞,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省长。因诸葛亮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去世,只能先是跟着做过太守级别地方官的叔父诸葛玄长大,后来又投靠了父辈好友荆州的刘表。刘表有个大舅子就是蔡瑁,蔡瑁有个妹夫叫黄承彦,黄承彦有个女儿叫黄硕,他就是诸葛亮娶的老婆。顺便说一下,史上说诸葛亮的老婆是其丑无比,实际上她乃冰雪聪明,是诸葛亮功成名就的贤内助。也就是说,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诸葛亮找到了媳妇她姨夫刘表这个靠山。不过不管怎么说,因为诸葛亮父亲死得太早,从小就寄人篱下,所以养成了他勤奋自勉、谨言慎行的性格特点。
三是环境迫使。诸葛亮当政之际,正处于内忧外患环境,不敢不谨慎。内忧者,指的是他想大有作为,就需要拥有刘备的绝对信任和在刘氏集团掌控的绝对权威。可是刚一登场,就受到了刘备集团核心力量的挑战。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几乎无时不刻的陷于几大利益集团的博弈和争权夺利之中,想不谨慎都不行。说外患,指的是蜀国当时的土地面积大概只有曹魏控制下的北方广阔土地的十分之一,人口相当于曹魏的三分之一,举全国之兵也就十几万青壮年,加上连年征战,以及刘备先前的过于冒进在东吴人的连串打击下损失惨重。诸葛亮此时此刻临危赴命,岂敢轻举妄动?
四是能力问题。早就有人指出诸葛亮长于国家治理,而逊于战术算策。所谓六出祁山,也只是趁曹魏内乱,地区武装叛乱之机小打小闹,一旦魏国厉兵秣马,来势汹汹,诸葛亮就见好就收,撤兵回蜀地了,诸葛亮除了这种谨小慎微的将兵战术别无选择。不管历朝历代如何抬高诸葛亮的能力和水平,其实只有他一生中最强劲的老对手司马懿最有发言权,《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所言:“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这里,尽管存在司马懿有自雷自夸的嫌疑,但也说出了诸葛亮尺有所短,谋略和决战力不能逮的短板。陈寿老先生曾说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能不说是切中时弊,公正之言。
一个人的性格,尤其是伟人的性格,可能影响历史进程。“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正是诸葛孔明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性格的影响下,蜀汉的一切政治、军事以及外交事务,无论巨细,诸葛孔明都要亲自过问,“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就是这种性格的外在表现。如此性格,可以说是极端负责任,不管说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说他“以天下为己任”;或者说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不为过。毕竟他实实在在做到了兢兢业业、全身心扑在事业上。然而,正是这种性格,使得蜀汉政权严重依赖于他,大权在握,难免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事必躬亲,难免干扰其他英才大展拳脚;加上用人上的失误,致使错失许多良机;对后主的强势,致使刘禅变为傀儡皇帝等等,不胜枚举。蜀汉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不能说与孔明“一生唯谨慎”毫无干系。
毕竟,“诸葛一生唯谨慎”,对蜀汉而言,未必是好事。天下并不存在少了谁不行的问题。诸葛孔明所作所为却让蜀汉离不开自己,死的时候还要指定两代接班人。这种个人说了算、旁人不得干涉的想法、高度集权与一身的做法,怎么能有凝聚力、号召力?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在诸葛孔明时代的蜀汉,所有的人也只能做臭皮匠,只能是“甘当绿叶”,岂能不暗藏着悲剧的结局?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一生夙夜忧思、公忠勤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毕生言行无愧大节,其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依然是我们中化民族传统文化中璀璨的瑰宝,值得我们永远去凭吊和瞻仰。全国各地的武侯祠林立,就是人们对诸葛亮的最大认可与最高评价。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指出,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出主意,用干部”。我们的干部,应当是德才兼备、出类拔萃、素质优良的领导。切莫做个只会“唯谨慎”,不敢“善创新”的时代落伍者。我们的事业,不仅要靠“守摊”,更需要创业。在不进则退的飞速发展之年代,谨慎是必须的,它是保持稳定、创建和谐的基础,但把握方向、知人善用、努力创新、大胆开拓才是国家强盛、事业腾飞、社会安定、人民富足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