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热衷于过圣诞节?

    又到圣诞节,如果以1916年上海申报首次刊登圣诞节广告起算,今年的12月25日是中国舆论界为耶稣庆祝的第99个生日。年年岁岁花相似,耶稣还是那个耶稣,圣诞还是那个圣诞;岁岁年年人相同,近几十年来的中国,人们很难玩出更新的过节花样了,多数人除了购物、约会、吃,还有什么?舆论也是这样,写手们往往发现,把去年写过的圣诞文章,换一个由头,改一些措辞,发出去仍然会像新的一样,一样能拉动话题。为什么网今天为您深入谈论我们为何热衷于过圣诞节?
    一年又一年,圣诞节已被国人消费成两种模样:一是现实中的非法定节日,一是舆论场上受争议的文化现象。人们谈论圣诞节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并非无缘无故。
我们为何热衷于过圣诞节?
 
一、“中国人自古以来爱过节”并非虚言
    圣诞节近在眼前,诞味儿十足。若将它放在一年的时间维度里观察,它不过是占用了人们公历年尾倒数第五天的时光而已。在此之前,国人已经过完了太多节日。就在圣诞节前一天,人们还边过“冬至节”边吃饺子。
    国人过节多,不必说除夕(1月或2月)、元旦(1月)、元宵节(2月)、清明节(3月)、端午节(5月)、中秋节(8月)、重阳节(9月)等法定传统节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定假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国人过得也很认真,加上外来节日,比如父亲节、母亲节、复活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佛诞节,国人也过得热闹非凡,这些节日很有希望形成新的民俗。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古人纪念牛郎织女的同时也祝福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国人愣是将它过成了情人节。
    国人爱过节,并不仅仅将国外的节日照单全收,还会唤醒被各种因素压制或埋没的传统节日,像七夕节、中和节、中元节、上巳节等等,他们的存在各有价值:有的仅为国人增加一个“吃”的理由,有的被赋予了新意义(如七夕节被当成情人节)。然而,小编发现,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爱过节的国人不能仅满足于唤醒上述节日,想要向传统索要更多,仍需付出更大努力。因为,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三千年,仅就汉族而言,一年到头,有50个节,请看下表:
我们为何热衷于过圣诞节?
    这些节日,除去与节气、农事有关的品种,像春龙节、花朝节、扑蝶会、观音诞、浴佛节、立夏节、碧霞元君节、回娘家节、观音会、观莲节等等等等,都能用来狂欢(古代女性往往借此出去抛头露面,而夫家也不好说啥),从数量上来说,除了农历十一月,人们每个月至少可以过上两个节,比现在不知道多到哪里去了。国人“自古以来爱过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圣诞节也满足了现代中国人的一些需求
    很多外国人(主要是欧洲、美国)惊讶地发现,中国社会基督徒虽然不多,但作为耶稣诞辰的圣诞节却是最流行的节日之一。而国人的过节方式也与外国人不同。在西方,人们更愿意与家人在一起,制作圣诞树,给孩子讲述圣诞老人的故事,往长筒袜里放礼物,有的还会去教堂做弥撒,宗教意味较浓。在中国,圣诞节更像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人们会将这天视为表白、唱K、看电影、购物(有媒体曾称平安夜是中国最大的购物日)、甚至结婚的良辰吉日。精明的商人将这天视作促销的黄金时间,商场里充斥着驼铃、圣诞树、圣诞帽,甚至还用圣诞姐姐、妹妹来吸睛。
    正如去年平安夜《金融时报》所形容的那样:“在中国,圣诞节与历史、传统、亲属或礼物转送无关。它堂而皇之且无愧坦然地只关乎金钱和欢乐。”多数人过圣诞节,并不关心耶稣诞辰,节日只是一个狂欢的理由。
    事实上,“吃喝玩乐”等狂欢行为越来越成为现代中国人过节的最大期待,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已居次席。把一年到头的节日分成几类,我们发现,多数节日能满足国人的不同需求。中秋、春节、端午节、冬至节等最常为人乐道的是“吃”的食物。劳动节、国庆节用来旅游,七巧节、情人节用来恋爱表白,国庆节、春节用来结婚(不排除有假期的因素)。而圣诞节几乎能够满足上述所有需求。
我们为何热衷于过圣诞节?
 
    圣诞节刚被引入中国时,就已经自带这种特性了。最先感受到“圣诞节”的是上海人民,20世纪初,圣诞节放假、装饰、弥撒等节日习俗,在上海人民眼里成了“西国冬至”,后来人们索性把用来描述孔子、皇帝、道教神仙生辰的“圣诞”,专门给了耶稣生辰。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国人把圣诞节比附成“有吃饺子、汤圆民俗的‘冬至节’”,不得不说暗含了新期待。
    接下来的演变几乎预示着圣诞节未来的生存样式,1920年代,上海商人早已利用圣诞老人打香烟广告、衣帽广告,百货公司、饭店、酒店利用圣诞节搞促销,这些模式从通商口岸、租界被逐渐带入内地,到1948年,圣诞节这天,各大城市的报纸上已经可以见到“购物节”狂欢的广告了。
    可以说,圣诞节从进入中国开始,国人就已经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定制圣诞节的过法了,这种新的“制造”与“开发”,其原动力,也许正是来自国人狂欢、购物、消费的核心需求。当今国人开发的光棍节最终转换为双十一天猫狂欢购物节,恰是这一需求倒腾出来的产儿。
 
三、然而毕竟是洋节,一些民族主义者抓住了就得说
    当大多数人开开心心过节时,有一部分人并不开心。最近,一则消息在各大QQ群中流传甚广:
    一个美丽的女大学生写得真好:“西方有个老头叫耶稣,没给中国人民带来过什么好处,是他的子民曾经组成八国联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抢我们的钱,杀我们的同胞,烧我们的家园,掠夺我们的资源,可现在不少中国人却要花钱为这个老头过生日……请大家帮忙转发啊!”
    显然,消息编写者将近代以来中国受到的屈辱,比附到耶稣头上,进而否定圣诞节的意义。从历史中寻找事实资源,将一些因果关系比附到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对象上,最终构建起“抵制”的逻辑,是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惯用的手法。这则信息背后,浓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扑面而来。
    实际上,类似否定圣诞节的言论与行为,近年来常常见到。如去年温州某中学禁止学生过圣诞,而声势比较大的,还是2006年圣诞节前北大清华等高校10名博士后的联名抵制。总结起来,这些年的抵制理由不外乎这么几点:
 
    1、圣诞节是外国人的节日,中国人不过洋节。
    2、圣诞节是西方帝国主义渗透中国的工具,是外来文化,能侵蚀中华文化。
 
    小编在此并不打算直接反驳上述论点,只是愿意说出两个事实:
 
    1、1949年之后大陆境内圣诞节销声匿迹,正当人们担心快要遗忘圣诞节时,四十年后的1989年,《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上海的“圣诞热”,过节形式与民国时期如出一辙。可见即便圣诞节在特殊时期被抹杀,一旦条件成熟,它也能够适时唤醒人们的记忆。你很难想象,在正常社会中能够成功抵制圣诞节。
    2、每逢圣诞节,小编的微信群或QQ群总能收到这样类似的祝福语(见下图):
我们为何热衷于过圣诞节?
    除了圣诞树元素(“苹”果是因为与平安夜的“平”谐音而制造出来的食物),所有祝福语都是中国式的,像“心想事成、家人平安、身体健康、事事顺心”的语句,人们过春节、中秋等节日时也能用上。应该说,不是圣诞节渗透、侵蚀了中华文化,而是反过来,中华文化渗透了圣诞节。
    所以小编觉得一些持有极端民族主义观点的人,对圣诞节太过关心了。然而不操心恐怕不行,圣诞节毕竟是万众瞩目的节日,在此发声总能赢得一点关注,哪怕市场太小,声音微弱,存在感还是要有的。小编如此判断,希望只是不靠谱的阴谋论。
 
    圣诞快乐!元旦快乐!春节快乐!端午快乐!……当你收到这些祝福语,刨去一切个人因素,你感受到快乐会不一样吗?恐怕都是一样的,所以面对“我们为何热衷讨论圣诞节”这一提问,也许最靠谱的回答就是,因为圣诞与春节、元旦、端午一样,都是每个年头绕不过去的节,既然都能开心,为啥不过,为啥不说?它或许正与别的民俗发生关系,成为新的传统。看到这里你不妨回看之前所列的汉族50个传统节日表,你会发现,许多节日来自佛教——已经有先例了,那些视圣诞节如洪水猛兽的人在害怕什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