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催泪弹能催泪?致命的“非致命武器”!

我们了解的催泪弹大多是在电视中,一般不好抓捕的罪犯都会先扔催泪弹,让罪犯不适再进行抓捕。你真的了解催泪弹吗?看似非致命武器的催泪弹真的“非致命”?为什么网小编为您解答,为什么催泪弹能催泪?致命的“非致命武器”!一起来看看吧!

催泪弹历史

为什么催泪弹能催泪?致命的“非致命武器”!

催泪气体开始广泛用来对抗人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在一战爆发前的1912年,法国就已经将溴乙酸乙酯作为催泪气体用于警察勤务中。后来一战爆发,在西部战线伊珀尔防守的法军,也将装有溴乙酸乙酯的手榴弹用来对抗德军。接着德军积极投入研发,才让催泪气体在战场上发扬光大。

一战后,1925年的日内瓦协议禁止将具有窒息性、毒性的气体、液体、物质或者微生物应用于战争之中——当然,也包括催泪气体。不过协议是针对战争期间规范的,至于是否能将催泪或是催吐(像是二苯胺氯胂)剂用在防暴行动中,仍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还是能在世界各地许多群众运动中,看到警察使用催泪弹。

催泪弹组成

其实催泪弹的组成并不是全都是为了催泪,其主要成分有三种目的:加温、散布、催泪。历史最悠久的催泪成分有三种:溴化二甲苯(Xylyl bromide)、2-氯苯乙酮(Phenacyl chloride,简称CN)以及邻氯代苯亚甲基丙二腈(2-chlorobenzalmalononitrile,简称CS),其中CN毒性最强,所以大多已经被CS取代,用于催泪弹。除了CS,1962年意外被合成出来的二苯并氧氮卓(Dibenzoxazepine,简称CR)也有用于催泪弹。不过和CS不同,CS容易用水去除,但CR遇水反而会加剧作用,是比较危险的成分。

事实上,催泪的CS在常温下是固体粉末,为了要让CS能够像气体一样散布,就需要加入其他成分,像是容易挥发的二氯甲烷,让它带着CS扩散在空气中。除此之外,高温也有助于气体散布,所以催泪弹也会加入其他的化学物质来产生高温,加速CS的扩散,这也是为什么不要徒手捡起刚落地的催泪弹,很可能会被烫伤。

为什么催泪弹能催泪

为什么催泪弹能催泪?致命的“非致命武器”!

虽然催泪弹已经存在近一个世纪,不过科学家对于催泪的生化机制还是了解不多,当然也没有接触到催泪物质后立即有效的治疗方式。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药理学家斯文-埃里克·佐德长期研究催泪物质,他发现,催泪物质对于体表神经上的TRP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s)来说是一种兴奋剂(agonist),当TRP离子通道接触到催泪物质时,就会引发一连串的生理反应,像是疼痛、发炎、红肿等。他在2008年发表的研究中,发现经过基因改造天生不具有TRPA1(TRP离子通道家族中的一员)蛋白实验小鼠和一般的小鼠相比,对于催泪物质的反应就没这么强烈;另外,研究团队也成功利用两种TRPA1拮抗剂(antagonist)减少了催泪物质所引起的刺激,证明TRPA1是其中一个催泪物质作用的通道蛋白。

不过TRPA1拮抗剂是否能够应用在反催泪弹呢?佐德在接受《国家地理》采访时提到:“很难说,理论上可以。”但他认为在接触催泪弹之前使用拮抗剂很有风险,因为TRPA1引发的身体不适,为了就是让我们知道有危险该远离,假如使用了拮抗剂,很可能让自己暴露在更高剂量的刺激物质下,更有可能导致化学灼伤。

致命的“非致命武器”

“催泪弹”这三个字会让人误解它只有催泪的效果,但其实催泪物质刺激的是体表(是的,即使你戴了防毒面具,但是皮肤接触到催泪气体还是会刺痛),只是像眼、鼻、口这种有粘膜的部位更容易受到化学物质的刺激。

催泪物质除了会让人流泪、皮肤红肿疼痛之外,还会刺激呼吸道,严重时可能会窒息。

接触到催泪物质会不会对身体造成长期影响,或者永久性的伤害?“不知道”,毕竟接触过催泪物质的人不多,很难有足够的个案供科学家追踪,但是佐德教授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

遇到催泪弹怎么办

为什么催泪弹能催泪?致命的“非致命武器”!

如同前面提到的,目前没有立即减缓刺激的方法。催泪弹在开放空间的作用有限,特别是有风的时候,很容易被吹散,所以遇到催泪弹,往新鲜空气方向闪避才是上策。另外,即使被呛到很难受也不要原地蹲下,因为常见的催泪物质CS比空气重,会往下沉,蹲下只会接触更多CS。

在远离催泪弹之后,应该尽可能换掉衣物,因为CS在常温下是粉末,沾附在衣物上的CS会持续刺激皮肤 [5]。不过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接触到含氯的清洁剂,那会使CS反应成更具毒性的物质。此外,也要避免双手接触眼、口、鼻——没错,别揉眼睛,还有在擤鼻涕前也要先洗手,避免手上沾到CS又再次刺激粘膜。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