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为什么被封为“弼马温”?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305次浏览
猴年快要到了,最近“猴”可真是火。先是春晚吉祥物康康3D造型“猴赛雷”,让不少朋友大跌眼鏡;又有百事可乐拍了六小齡童老師“猴王世家”广告,让大家热泪盈眶。相信不少朋友都是《西遊記》“十級學者”。那么让小编考一考你:想当年,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你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网为您解答~
一方面,猴与马的形象一再出现于今天的内蒙古、陕西、四川和河南的考古遗址中似非偶然,那多少意味着畜猴避马病习俗存在的可能。另一方面,汉代人喜欢利用谐音讨吉利,从山东邓庙出土的画像、陕西西安南郊缪家寨、河南南阳市出土的陶塑,都可以证实其都利用“猴”字的谐音博取“得爵封侯”的彩头。
猴防马病
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这件事最初是从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获知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很伤脑筋,就想给他封个官。天庭里有很多马,没有人管,就让孙悟空管马,封为“弼马温”。
中国的历朝历代没有“弼马温”这样的官名,为什么叫“弼马温”?原因很简单,“弼马温”谐音“避马瘟”,就是“避免马得瘟疫”。据说猴子可以让马不得瘟疫,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时候给孙悟空取了这么一个名字是有当时背景的,并非胡来。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51“猕猴”条:“养马者厩中系之,能辟马病。胡俗称马留云,梵书谓之摩斯咤。”李时珍曰,“《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西游记》之所本。”原来母猴每月来的月经,流到马的草料上,马吃了,就可以避马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有过这样的记录,所以吴承恩写《西游记》时,有这么一个设置并非完全无所依据。明代有个叫谢肇淛的人在其《五杂俎》卷九中说:“置狙于马厩,令马不疫,”接着又提到:“《西游记》谓天帝封孙行者为弼马温,盖戏词也。”他说这是搞笑的说法,但不是没有来历的,“弼马温”就是避牛马的瘟的谐音词。
拴马柱
为什么养马的地方总要养一只猴?这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长久以来,明清时代,人们就相信猴子能避免马得瘟疫,其实不止停留在明清时代,这个是早有来历的,类似的信仰和习惯也见于十三、十四世纪的日本,在镰仓时代的绘卷中有马厩旁畜猴的描绘。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王迅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论证。他举出唐末五代时韩谔《四时纂要》所载:“常系猕猴于马坊内,辟恶消百病,令马不患疥。”
北宋许洞《虎钤经》卷十“马忌”条说,“养猕猴于坊内,辟患并去疥鲜。”
再往前追,可以追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它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术》曰: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现在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唐、宋、明、清以后的这些想法都是有渊源、有来历的,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北魏。
马上封侯
在鄂尔多斯草原地带曾多次征集到一种小型骑马铜垂饰。王克林、田广金、郭素新等学者都将骑在马上的人物看成是人,认为是西周至战国晚期之间草原骑士的形象,称之为骑马铜人饰。不过,吉林大学林澐教授引用美国著名学者艾玛邦克之说,认为在中国西北和内蒙古各地采集的这类垂饰或小护身符不是骑马的骑士,而是猴子骑在马上,表示“马上封侯”之意。我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图像资料的研究,也觉得这是猴子骑在马上,蕴含“马上封侯”之意。
就草原游牧民族来讲,他们认为猴子可以避免马得瘟疫,这种观念传到中原,中原有些艺术品和文字记载也提到这样的想法。在文化交流的情形下,类似的艺术母题在不同的环境里,可以同时蕴含多重或不同的意义。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升官发财,古人很早就有“马上封侯”这样的话。马上封侯一说要能成立,还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古代“马上封侯”和我们今天讲的“马上封侯”意义稍稍有点不同。今天讲的“马上”是立刻,古代的“马上”是马背,最有名的例子要属刘邦的“马上治天下”,即指在马背上。中国人就是喜欢用谐音字,这个“侯”谐音猴子的“猴”。在所能见到的此类造型艺术中,其表现形式大约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表现形式是在马背上画个猴子就是马上封侯了,还有一类是人立于桂(贵)树下,或骑或立在马背上,树上有雀(爵)或有猴(侯)正要攀援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