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佐塔?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247次浏览
“佐塔”被称为藏药的宝中宝,所有名贵藏药都离不开的药引子,是历代名藏医经过千百次煅烧炮制将剧毒的水银变成无毒而具有奇特疗效的“甘露精华之王仁青佐珠钦木”,简称“佐塔”。整个工序复杂,大致分准备、祛污、煮法取毒及“遇敌变形”等过程。成功炼制“佐塔”大约需要40天。“佐塔”对骨质、骨髓、关节、皮肤等多种顽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具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减毒增效、补血活血”等功效。是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等名贵藏成药的主要原料。
什么是佐塔?是一种用水银洗炼八珍与八铁而制成的特殊药剂,所谓八珍,实指藏医中以矿物入药:珊瑚、玛瑙、猫眼石、绿松石等;所谓八铁,实指藏医中独特的以金属入药:黄金、白银、铜、铁、铅等。
藏医有3800多年历史,在《四部医典》中就记载有以植物、动物和矿物入药的内容。在治疗常见病症上,有360多种配方。遇到严重的病则必须要“仁青”系列的药,这一系列的药与其它的药的不同就是在配方中使用了珍贵的动物药,和以“佐塔”方式加入的金属和矿物类药。凡加入“佐塔”成份的药,就在前面冠以“仁青”的前缀,比如治疗胃肠类的著名药物“仁青芒觉”。这一系列的药物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最早配制“佐塔”的是一世噶玛巴的上师。但《TibetanMedicineandMercury》一书作者JuergenC.Aschoff则认为,水银冶炼的方法是由西藏的学者和瑜珈修行者OgyenRinchenpal在一次于印度北方旅行时带入西藏的,同时带入的还有以珍宝入药的方法(如黄金,银,宝石,珊瑚及珍珠等)。三世噶玛巴(1284-1339)第一次应用这项技术来制作某著名的噶玛巴黑药丸。
噶厦地方政府时期,历代达赖喇嘛在他们主政时都要配一次“佐塔”。“佐塔”在德格地区第一次配制是由八邦寺的高僧色得·却吉迥乃配制,此后,历代名医或高僧也都配制过,这其中有蒋扬钦哲仁波切、贡珠·云登嘉措、米旁仁波切等。他们中有的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书,传之后人。除了热巴家族欧如培的《锻炼水银实践甘露精华》之外,贡珠·云登嘉措(1813-1893)的《水银冶炼》(藏于德格八邦寺)也被认为是对于此项技术最具指导性的著作。
虽然德格地区在“佐塔”配制上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但是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藏药的制作和传承都面临着灭亡的危机。尤其是“佐塔”这种藏药的核心机密,由于年代久远,当时掌握这种机密的人大多已经逝世,“佐塔”在全藏区仅仅成为一个传说。这危机时分,藏医药大师措如?才朗适时出现了。措如·才朗1928年生于金沙江畔,从小学习藏医药理论,跟随过许多名师,终成为一代名医。
措如·才朗面临的问题是,虽然理论上“佐塔”配制是可行的,然而当时并没有一个人亲自制作过“佐塔”。他于是四处查询藏医典籍,在熟知水银冶炼理论后,就开始着手配制“佐塔”。其时条件很简陋,只有一些简陋但必要的工具,但也就这样开始了试制工作。经过四十五个日夜的辛劳,传说中的“佐塔”终于重现人间。
1980年,德格藏医院邀请措如·才朗来到德格,在他的指导下,德格藏医院成功地配制出80斤“佐塔”,1996年,藏医院独自配制佐塔成功,2005年,藏医院再次配制了158斤。
“佐塔”加工的大致程序是这样的:首先要把水银和干姜、胡椒粉一起放在獐子皮的口袋里,扎紧封口,在25-40℃的温度下长时间揉搓;之后把揉好的物质与菜籽油、硫磺一起放入石锅中,用温水煮数个小时,待它们变成块状物后砸碎;然后分别用8岁男童的尿、种马的尿、牛尿和青稞酒先浸泡,再用清水反复洗涤,以进一步去毒;每天加入三次药,每天加入的药都不一样;接下来,把洗好的水银小颗粒和入硫磺、石溜汁,在石锅中研磨成干粉,研磨时,一排石锅,上面用粗绳各自系着一根粗木棒,每个石锅两侧各坐一人,大家一起手扶木棒,按相同的节奏,沿一个方向研磨。磨的过程中,每三个小时要换三次药,这样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全部过程用时约40多天,方可大功告成。
加工过程还有很多讲究,比如:选择30-40个洁净的工人;加工的环境要求清洁、安静;加工中见不得太阳,屋子里一直拉着窗帘;加工场所严禁女人进入;加工过程中,工人们不仅要戴上口罩,还要不停地喝青稞酒,才能防止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