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发绣?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322次浏览
在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人们珍惜头发如生命,云:“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头发作为最高礼节的信物传递着人们的忠诚,坚贞和无限深情。女子把自己的头发赠于最心爱的人,誓“伴君左右,同患难,共荣辱”。新婚夫妇将双方头发缠绕一起以取“永结同心,不离不弃”之意。而男子也称与自己同舟共济,历风经雨的妻子为发妻,饱含珍视,感激之情。佛教里,佛教徒皈依佛门时都要剃度,不仅是“了却尘缘”,也是表达对菩提的虔诚和普济天下的坚定。头发是生命的部分,是精神的代表,发制礼物表达的更是对受赠者的最高致意。
远在唐代,有佛教信女剃下自己的头发绣成大慈大悲的菩萨顶礼膜拜,成为发绣的最早记录。据《女红传征略》记载,宋代已有发绣“妙法莲华经”。元代女画家管仲姬绣制的“观音像”,其观音的发丝、眉毛、眼睛等部位都以人发绣制,现藏南京博物院。明代夏明远的发绣“黄鹤楼”、“滕王阁”,后人称其侔于鬼工。浙江倪仁吉的发绣“大士像”,神态端庄,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有的贞女、孝妇和僧尼剪下自己的青丝,绣制“观音像”、“如来佛”等,以示虔诚。
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史料考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塑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早期发现的发绣还有,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像,出自明代韩希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影印本中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系明代夏明远的两件发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间《倚琴伫月图》,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
以人发代替丝线的刺绣。发绣用的人发需经过选择,并利用人发黑、白、灰、黄等色泽和细柔、光亮的特点,运用接针、滚针、切针、缠针等针法绣制字画,针迹细密,风格雅洁,犹如国画中的白描。发绣所用画作主题多样,包括中国山水画,中国书法,人物画像,动植物写意等,富东方艺术气息。其制作工艺复杂,耗工惊人。头发经过收集,洗染和化学处理之后,被发绣艺人用之为线,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辛勤劳动才能完成一幅发绣作品。因头发有粗,圆,不服帖等特点,要让作品达到“平,亮,均匀,自然”的效果,仅艺人们所用的针法就达近十种。
中国发绣主要产于江苏省的苏州、东台以及山东省的济南、青岛等地。后几经沉浮,发绣逐渐成为一门极富象征意义和美感,技术技巧要求很高的中国民间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有温州发绣、东台发绣以及苏州发绣。国内外多家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发绣精品。并先后有十多件作品作为国礼相赠国际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