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桌是怎么出现的?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344次浏览
古时,抚琴是士大夫的文化象征,琴桌作为专门放置琴的器具,随琴器而生,为弹奏者演绎美妙音乐不可或缺,自然也就成了颇具人文雅趣之物了。
专用的琴桌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宋代赵佶的,《听琴图》中描绘的琴桌,面下设有音箱,四围描绘着精美的花纹。这标志着宋代在琴桌的制作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琴桌由于专为弹琴而制,故工匠以琴而作,有大有小,但琴桌必须做的稳固勿使摇动,以免影响弹奏效果。琴桌要低,专用的琴桌,高约73厘米(较普通用桌略低),座位要高,以两膝能放进桌下为宜,便于演奏技巧的发挥。早期的琴桌为使弹琴时产生共鸣,往往用石或空心砖做面。明清时期的琴桌大体沿用古制,尤其讲究以石为面,如玛瑙石、南阳石、永石等,也有采用厚面木桌的。除了这些以外,更有新奇之作,以郭公砖代替桌面。因郭公砖都是空心的,且两端透空,使用起来音色效果更佳。用木材制作的亦都需用相当厚的木材。一般在桌板里设有空层,以空洞的虚箱扩大琴弦的尾音,揉搓之间,合于共鸣。因此琴桌中的虚箱也可以称为共鸣箱。
到了清代,琴桌并非专门用来弹琴,可以说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壁桌,有了陈设的功能。它使用灵活方便,无论在厅堂、斋馆、书房、寝室都可作为陈设,放置临壁处,一桌或多桌,供花木,陈古器,相当适宜。主人将其置于厅堂中,往往以示清雅。清代的琴桌式样多,制作亦较讲究外形。根据两端呈圆或呈方的不同,可称圆头琴桌与方头琴桌。
琴桌在制作过程中,木作工艺基本大同小异,但在纹饰的设计方面差别很大,雕工要求很高。花纹主要布置在琴桌前后和腿部,技法有透雕和浮雕及攒接。因清式琴桌透雕繁复,漆工处理很不容易,有时漆工工时比木工还多。琴桌纹饰有代表吉祥如意的凤纹、龙纹、如意纹、灵芝纹及云纹等。
在现代社会,虽然音乐的发展早就超越了前人,但在琴桌的讲究上,未必能达到古人的境界。按照现代观念,任何家具,并不一定是使用上百年才算结构牢固,只要结构与家具的功能要求合乎设计的目的与主人的需要,就能获得满意。应该重视的是其符合美的法则,摆放在家里,让人能舒适称心。由此,一款雅致的琴桌放进现代家庭,同样能使人感到新颖、简洁、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