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来源是什么?古人如何过七夕?

七夕节的来源是什么?

七夕节的来源是什么?古人如何过七夕?

纵观七夕民俗活动,多与七夕民俗的两大主题:“乞巧”、“婚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七夕民俗都是从这两大主题发展出的习俗。同时又因为这两大主题与女人关系密切,所以七夕民俗纪念活动的主体是年轻的女性,七夕也就因此被称作“女儿节”,或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清代《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大家闺秀一年12个月的贵族生活。其中一幅名为《桐荫乞巧》的,正是对京中“七夕”风俗的描绘。全画细致地展示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场面:七夕之夜,女人们以碗装水置于庭院,然后将一束针散放其中,人们争相观看在水中呈列的图案,据说图案的形状越好看,放针者的手就越灵巧。这就是清代七夕节盛行的“投针乞巧”,也叫“丢巧针”。与针线有关的“乞巧”活动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主要有“穿针乞巧”、“种生求子”、“拜织女”“喜蛛应巧”等。

古人如何过七夕?

1、穿针乞巧

七夕节的来源是什么?古人如何过七夕?

在古代,人们对七夕的重视程度很高,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乞巧活动都很隆重,且各地流行的内容花样多。

比如穿针乞巧,民俗专家、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段庸生说,穿针乞巧是古时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许多古籍中都对这一活动有所记载。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也就是说,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2、种生求子

七夕节的来源是什么?古人如何过七夕?

种生求子也是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3、拜织女

七夕节的来源是什么?古人如何过七夕?

传说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相会。这一天,少女会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4、喜蛛应巧

七夕节的来源是什么?古人如何过七夕?

喜蛛应巧,也叫蛛网乞巧,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北京在七夕节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民俗形式叫“蛛网乞巧”。

段庸生说,古时七夕会让女孩子捉住一只蜘蛛,关在一个盆里一夜。第二天早上,这只蜘蛛会在盆里结网,如果这蛛网是圆形的,那就说明这个女孩是个“巧姑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