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怎么评?诺贝尔奖评委是谁?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布,越来越越多的人好奇,诺贝尔奖到底是怎么评选的?诺贝尔奖评委是那些人?为什么网小编为您搜罗整理,一起来看看吧!
诺贝尔文学奖怎么评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由瑞典学院 5 位文学奖评委会委员推荐五人作家名单,再由 18 名院士集体投票而选出。
诺贝尔奖评委是些什么人
经过斯德哥尔摩大教堂,沿着建于 13 世纪的倾斜路面小心行走,来到和诺贝尔博物馆实为一体的瑞典学院(Swedish Academy),这是每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必经之路。
黑色小门很简朴,轻推便可进入。门厅不大,大概也就 20 平方米。连门卫都没有一个,你可沿着楼梯拾级而上,也可乘坐一部只能同时容纳三个人的古老电梯。这座建于 1773 年的优美建筑,前身是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大楼,一层是交易所,二层是舞厅,在 1914 成为了瑞典学院的永久财产。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于 1786 年模仿法兰西学院成立了瑞典学院,目的是为了保证瑞典语言的“纯洁、力量和庄严”。18 名院士的主要职责是编撰两部瑞典语辞典。其中的一本类似于牛津英语词典,第一卷出版于 1898 年,然而直到 2011 年,他们才编撰到字母 L。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则是这 18 位院士每一年最重要的工作。神秘、威严乃至质疑和口水围绕了这座小楼。
位于瑞典学院三楼的小图书馆,里面陈列了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的作品。
小楼第三层是瑞典学院的主要场所,需要得到邀请或者有人带领才能进入。里面包括一个美轮美奂的小图书馆,走廊两侧摆满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作品的书架。书架最上面一排接近天花板的地方,摆满了历届文学奖得主的黑白照片,一年年下来,蔚为壮观。
从走廊转向更深的空间,右手边是一间小小的行政办公室,左手边是一间会客室——院士们没有自己的办公室。经过小会客厅门口即可以进入演讲厅。每年 12 月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在这里向大约 300 名观众演讲,这场演讲规格极高,一票难求。
演讲厅内测,有一个 20 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那就是 18 名院士日常开会的地方。绿色花边的大长桌旁摆着 18 张椅子,主席坐在靠近大门的方向,和中国人的习惯相反。主席座背后,有一个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的雕像。桌子上有一个古老的锡壶,是院士们用来投票决定文学奖得主人选的“投票箱”。壶壁上印着翅膀和花朵,朴实无华。
这个院士群体的平均年龄超过 70 岁,年龄差距最大达到 46 年,可谓三代人。因为不同的成长历史背景和教育背景,他们之间的审美趣味和偏好自然有所不同,所以诺贝尔文学奖必须通过投票在他们之中以多数意见产生。
瑞典学院院士用来投票决定文学奖得主人选的“投票箱”。
诺贝尔奖评委要读多少书
一个由五人组成的文学奖评委会,是瑞典学院内部的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整理和推荐获奖者,最终得出一个五人候选名单交由所有院士投票。评委会每三年换届一次,但可以无限期连任。
“成为评委会成员并不意味着权力,反而意味着很多时间的投入,因为你要花非常多的时间读书。有些人更愿意花时间在自己的研究或者生活上。”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说。
现任主席韦斯特伯格描绘了评委会成员的工作量。首先每年 2 月,他们要整理各国作协或历届获奖者推荐的 200 多个候选人名单。4 月份,他们会提交一份筛选后的 15-20 人的名单给院士们。5 月底,他们根据各方意见将这个名单缩减到五人。
然后,所有人要读这些候选人的作品。任务最重的是评委会成员,他们每人要读这五个候选者各自五部作品。一个夏天里,他们最少要读 25 部作品,并且要为每个人撰写 10 页左右的评估报告,提出推荐或者不推荐的理由。
委员们大多会好几门语言,通常都会阅读英语、瑞典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译本。对其他一些语言,比如中文和日语等,翻译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气好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候选人连续多年出现在五人名单里,这样他们的阅读量就会降低。事实上,没有一个获奖者能在第一次出现在五人名单后就在当年直接获奖。
9 月中旬,评委会成员在会上宣读他们的读书报告,并给出他们的推荐人选和理由。其他院士则为自己的心仪候选人投票。候选人必须达到 9 票才能获奖。如果是 8 比 8,会进行新一轮投票。一般来说,获奖者在 10 月中旬公布前一周便大局已定。不过,一个有趣的规定是,在宣布获奖者当天,还要进行一轮新的投票,以作为最后的确认。这种“走程序”式的投票也发生过意外——1961 年,一位丹麦作家最终因为一个院士的变卦以一票之差落选。
在正式向外界宣布获奖者之前大约 20 分钟,院士们要和获奖者取得联系,祝贺之余还得要求他在这短短的 20 分钟里向外界保密。
2013 年 10 月 10 日,瑞典学院终身秘书皮特·英格伦(Peter Englund)向媒体揭晓 2013 年度诺贝尔文学将获得者,加拿大作家艾莉丝·门罗。
诺贝尔奖评委喜欢什么样的作家
拥有 112 年历史的诺贝尔文学奖,其评奖标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二战后的六七十年间。
最早的诺贝尔文学奖倾向于歌德与黑格尔式的经典美学,讲求传统的家国情怀和精神价值,因而获奖者为鲁德亚德·吉卜林、保罗·海泽,而不是亨里克·易卜生和埃米尔·左拉。
在此后数十年间,评奖标准慢慢世俗化,1930 年代,“为普通读者”已经成为评奖标准。畅销书作家辛克莱尔·刘易斯(1931 年)和赛珍珠(1938 年)的获奖可见一斑。据说院士们甚至认真考虑过写下《飘》的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但最终他们犹豫了。
二战之后,院士们的评奖标准发生了重大转型。鼓励“先锋”成为他们的新风向标。在这个潮流影响之下,获奖者成为了 T.S. 艾略特(1948 年)和威廉·福克纳(1949 年)。当时新任不久的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甚至将 T.S. 艾略特的获奖视为对之前被忽视的作家群的一种弥补。
1978 年以后,院士们又更倾向于把诺贝尔奖颁给不给世人所熟知的作家。这样能让读者和世界文坛发现一些本来就应该发光的作家,就像当年的获奖者艾萨克·辛格。
加上近 20 年来兴起的关注女性作家,关注见证文学(Witness Literature)等新标准,这几种标准同时存在并作用着。但一个作家很难同时满足这三种标准。所以你不知道下一年会是哪种标准在起作用,所以获奖者还是很难预测的。
现任五名评委会成员中,83 岁的埃斯普马克和 80 岁的韦斯特伯格分别是前主席和现主席,德高望重。同为 65 岁的恩格道尔和克里斯蒂娜·卢根是中生代,而 60 岁的卡特里娜·弗罗斯滕松则是最年轻的。
“如果评委会成员的构成能更年轻些,那会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个时代正在用新的方式发现世界。我们甚至还要去重新定义‘文学’究竟是什么。这个词在诺贝尔的遗嘱中并没有明确定义,但今天它的定义已经很广了。
犯罪小说或者像J.K.罗琳那样的畅销小说算不算文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恩格道尔说到,“我认为,诺贝尔奖应该颁给那些能够经得起百年考验的作家,而不是现在销量最高却容易被取代的畅销作家。这是我们的野心,尽管我们也经常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