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宰相一年内连升五级?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336次浏览
了解一些历史,看过一些古装电视剧,大概知道古代升官是很不容易的,不过古代有一位宰相堪称传奇,他在一年内连升了五级官,他就是乱世豪杰王猛,下面跟着为什么网来看看这位传奇的宰相王猛吧。
王猛有着卓尔不群的个性、运筹帷幄的谋略、异于常人的胆识。他一年内创造的连升五级的政治奇迹,给他本就极富传奇的一生又增添了几许神秘。王猛个性极强,《晋书》上说他“瑰姿俊伟”、“气度雄远”,天生带着一股英气,一股锐气。而“细事不干其虑”,则是王猛个性中最突出的体现,不关心琐碎,不温不火,独来独往。甚至对别人的议论也不在乎,表现的“悠然自得,不以屑怀”(《晋书》)。事实上,王猛也从不掩饰自己张扬的个性。在拜见东晋大将桓温时,王猛“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晋书》),边说话边捉虱子,够强吧!
但凡个性极强之人,必有其独特之处。王猛的独特,便体现在他的才华与睿智上。王猛从小家贫,“以鬻畚为业”(《晋书》),靠卖簸箕糊口,却能做到“博学好兵书”(《晋书》),足见他是位有思想有头脑的人。而王猛两次拒绝出仕,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王猛志存高远的理想抱负:一次是被后赵的司隶校尉徐统看中,要招募他为功曹(相当于现在的秘书),王猛“遁而不应”(《晋书》),躲了,估计是嫌官小,瞧不上;另一次是桓温力邀王猛南下,王猛权衡再三,最后也还是婉言谢绝。
做人有原则,做事速决断,是王猛的睿智所在。王猛是人才不假,但也需有识才用才的伯乐赏识。事实上,王猛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他坚辞徐统,婉拒桓温,不过是“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晋书》)罢了,是深藏不露的内敛、是蓄势待发的淡定、是“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晋书》)的大气魄。一句话,他是在等待真正适合自己的明主。苻坚的出现,让王猛最终找到了一展才华的舞台。二人一见“便若平生”(《晋书》),谈论政局形势,也是心有灵犀。在路卫兵看来,苻坚将他们的相遇比作“玄德之遇孔明”(《晋书》),绝非客套逢迎之语,而是英雄惜英雄的内心感慨。正是苻坚的赏识,才让王猛有了用武之地,才有了后来叱咤风云的传奇故事。
客观的说,前秦的强盛,始于苻坚,而苻坚的韬略,则得益于王猛。王猛,对前秦乃至整个北方的政局,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前秦在与慕容前燕对峙中强势胜出,完成五胡时期北方唯一一次统一,王猛居功至伟。王猛还是位难得的治世能臣,帮助苻坚梳理政务、定国安邦。苻坚离不开王猛,失去王猛,苻坚如失臂膀,才会发出“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的慨叹,才会举行国丧,下令“朝野巷哭三日”(《晋书》)。
苻坚的淝水惨败,让人们对他多有刚愎自用、草率粗心的印象。其实不然,单就知人善任,以德治政这两方面讲,苻坚便堪称一代明君。他与王猛最初政见并不一致,在治政理念上差异很大,是经过时间的磨合才有了后来的默契。苻坚提倡“为政之体,德化为先”(《晋书》),讲究以礼服人;王猛则倡导“宁国以礼,治乱以法”(《晋书》),主张乱世当用重典。
二人彻底做到心有灵犀,是在王猛任始平令时。王猛“明法峻刑”,上任没几天,便“鞭杀一吏”,招致苻坚的责怪。王猛说“谨为明君翦除凶猾……肃清轨法者”,我的任务就是替你铲除身边凶残狡猾之徒,今“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这才杀了一个,还多着呢,这是我作为一个辅臣的职责。正是这次对话,让苻坚和王猛之间做了一次彻底的心灵交流,苻坚赞其为“夷吾、子产之俦也”,是管仲、公孙侨似的人物,从此做到对王猛放权放心,“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政务上一揽子的事全交给王猛。之后王猛“岁中五迁,权倾内外”(以上均见《晋书》),一年内连升五级:从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到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再到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最后到加骑都尉,委以居中宿卫。创造了政坛升迁的神话。一个汉族士族,一个氐族帝王,在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的乱世,能做到如此君臣无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王猛法治的思路是对的。那时的前秦刚刚立国不久,实力尚不强大,加上苻坚的上任苻生,残酷暴虐,滥杀朝臣,国势一度滑向破败的边缘。周边局势也不容乐观:南有东晋朝,东有慕容氏,西有前凉、仇池、吐谷浑,北边则是拓跋氏建立的代国,以及匈奴铁弗部。特别是当时风头正键的慕容氏,一直虎视眈眈,具有很大的威胁。当此情形,也只有法治,才能迅速提高国力,扭转局面。苻坚以德为先的思路也没错。苻坚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是君王的大气魄;王猛以法治政,细处着眼,小处入手,是恪尽宰相之职。二人堪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
然而苻坚的德治,也让前秦的统一变得松散和不牢固,这种隐患在肥水之战中突出表现出来。松散搭建的王国架构,没能禁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让他留下了千古遗恨。也许王猛已经看到了这种潜在的危机,所以对苻坚临终遗言:一是让他“勿以晋为图”(《通鉴》);二是“鲜卑、西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通鉴》)。这两条遗言苻坚后来全部抛到了脑后。
王猛劝告苻坚“勿以晋为图”,在路卫兵看来,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一方面,王猛作为一个汉人,他可以摒弃胡汉界限去辅佐一个异族帝王,可以帮助他去打败另外的异族势力,但在感情上却不愿看到攻打汉人的局面发生;另一方面,东晋当时在舆论上属于中华正统,有很深的思想根基,加上长江天险,前秦的实力还不足以灭亡东晋。但是,话又说回来,苻坚南下已是王猛死后8年,形势上业已有所改观。况且历来帝王没有不想独霸中国的,当时的东晋朝不也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北伐吗!当然,苻坚南下的时机或许尚未成熟,帝国的统一还需要时间的维护和保养,如果不过早挥师东晋的话,效果和结果会更好。
历史没有假设,只有历史之后的理性思考。我们不能一厢情愿的设想苻坚当时应该怎样怎样,或者听从了王猛的建议会怎样。今人的论断本就是旁观者清,当事的双方永远不会占到第三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路卫兵看来,苻坚的政策方向是对的,苻坚出兵时并没有现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分析结论,东晋对淝水之战也无必胜把握。苻坚来攻,“都下震恐”,连大将军桓冲都发出“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通鉴》)的慨叹,便是最好的佐证。战争的胜负本就存在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