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与“妖”有什么区别?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621次浏览
任何文字的符号的“所指”都是与其所属文化密切相关,跨文化的解读难以十分到位,因此接下来为什么网的回答将仅限于汉字“鬼”与“妖”各自所指之涵义。
鬼,按《说文解字》,“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文字符号的各部分有助于我们理解它的含义。结合《说文》提供的篆体字形与上述释义,“鬼”字有三部分组成:表示鬼头的“甶”部(音服,鬼头也,象形),表示人的“人”部,和表示鬼的属性的“厶”部(音四,奸邪也)。也就是说所谓“鬼”就是人死后,有鬼头、人身,带有奸邪害人属性的“阴气”。
鬼为什么是一种“阴气”?
当我们提到鬼的时候脑中呈现的第一形象是半透明的鬼魂状事物。确实,“鬼”与“魂魄”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人死后精神性的遗存,魂魄本身有着不同:所谓“魂”,人之阳气也,是一种更具神圣性的、质轻的精神;“魄”,人之阴神也,是一种更具负面的、浊重的精神。一阴一阳,一轻一重,故有“魂飞上天,魄散入地”之语。那么据有“阴气贼害”性质的鬼,实际上是人的负面精神遗存——“魄”——的具象化表现。
妖则完全是另一种事物。
“妖”字本身的两个含义:艳丽妩媚、反常怪异的事物,在《说文》中对应的是两个字:妖、祅(夭为芺,输入法无法打出)。它们共同的部首“夭”本意“屈也”,是弯折缠绕意。 “妖”字的意思是“巧也,一曰女子笑而,从女,芺声”。而“祅”字则解释为“地反物为祅也,从示,芺声”。该句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祅,民反德为乱”。“地反物”即群物失其本性,进而害物,所以“妖”给人的意象是综合上述两意:地上的万物失其本性而为害他物,在具体形象上则以艳丽妩媚的女性形象出现。也就是说,世上除了女性活人外都有可能成为“妖”:地妖、树妖、花妖、鱼妖、兽妖、人妖······
“妖”字本身的两个含义:艳丽妩媚、反常怪异的事物,在《说文》中对应的是两个字:妖、祅(夭为芺,输入法无法打出)。它们共同的部首“夭”本意“屈也”,是弯折缠绕意。 “妖”字的意思是“巧也,一曰女子笑而,从女,芺声”。而“祅”字则解释为“地反物为祅也,从示,芺声”。该句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祅,民反德为乱”。“地反物”即群物失其本性,进而害物,所以“妖”给人的意象是综合上述两意:地上的万物失其本性而为害他物,在具体形象上则以艳丽妩媚的女性形象出现。也就是说,世上除了女性活人外都有可能成为“妖”:地妖、树妖、花妖、鱼妖、兽妖、人妖······
战国时五行家著作《洪范》将失去本身属性的事物进一步细分为六种:妖、孽、祸、疴、眚(音省)、祥。《汉书·五行志》解释为:草物之类为妖,虫豸为孽,六畜为祸,人为疴,异物生为眚,自外来为祥;前四项为事物本身性质出现问题,后两种则是有内外之别;但总之大体皆为妖。所以在小说中我们常“妖孽”并称,有时也称“祸害”,是概指非人事物失其本性进而成妖。
以《西游记》中举例来说,水井中的乌鸡国王是鬼(魄),斩龙时的魏征是魂,荆棘岭木仙庵松竹柏桧引出的杏仙是妖,无底洞的白鼠精、下凡的玉兔、比丘国的白面狐狸是孽。至于其他没有变成女性面孔只能统一称为“怪”(车迟国的羊力大仙、太上老君下凡的青牛是有潜力成为“祸”的)。所以“妖怪”并举是有道理的,充分照顾了男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