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为什么要说端午安康?
新年快乐,中秋快乐,端午快乐。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是这样说着节日祝福的,今年朋友圈却突然刷起来我们不应该说端午快乐!不说端午快乐说什么,端午不过了吗?有的人说要说端午安康,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为什么要说端午安康?为什么网的小编为您解答为什么要说端午安康?
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
很多人现在说我们不应该说端午快乐而是端午安康。因为祝亲朋好友“端午节快乐”是不恰当的,好比清明节,没谁祝谁快乐的……因为这是屈原等人的清明……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二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
为什么要说端午安康?
浙江传媒学院老师黄义枢对民俗颇有研究。黄老师说,关于端午的传说有不少,最最“著名”且广为人知的,当然是为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另一个传说,则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不过,这三个传说应该都不是端午的起源。”黄老师告诉记者,闻一多先生曾在《端午考》中,对端午的起源做了比较翔实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起源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和中国人民同样古老”。端午本是水乡泽国以龙为图腾的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半民俗的神人共娱节目,投粽于水当然是献给图腾神的祭品。
而在端午这个节日里,许多习俗其实也有原由。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丁云川老师告诉记者,在民间,5月有种叫法“恶月”或“毒月”,因为端午时值农历五月,蚊子、苍蝇、蜈蚣、蛇等都蠢蠢欲动,危害人身体,同时这个季节也是仲夏疫疠流行的季节。于是人们就有了用菖蒲根浸泡的水洒墙角驱虫蛇、点艾草熏除蚊蝇,做成香汤沐浴,沾着雄黄酒在孩子额头写上“王”字,以及挂蛋、吃蛋、斗蛋等习俗。挂蛋、吃蛋应与瘟疫有关,民间有“三鸡四鸭治晕病”之说。杭州还有吃“五黄”的习俗,分别是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雄黄酒。
黄老师和丁老师都认为,端午的很多习俗其实都有祈福、希望身体康健的寓意,所以在端午,对亲朋友好友送上“身体安康”的祝福确实更恰当。不过两位老师都说,民俗无所谓对与错,现在端午作为节假日,也成为了一个老百姓休息游玩的节日,送上快乐祝福也未为不可。
端午的意义
据悉,端午节的别称已多达二十多种,端阳节、重五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纪念屈原日。其实它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纪念日。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晓坤说,当年吴王夫差罔顾辅臣伍子胥谏言,反而听信奸臣挑唆,赐其自杀,并于五月五日将其尸体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为民众在这天必须追思的冤魂。端午的意义
在南方一些地区,端午还有“尽孝日”的意思。马晓坤说,东汉年间,十四岁的曹娥小姐因父亲溺江而亡,沿江哭寻,因不见尸首而投江自尽。父女俩的尸体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曹娥的两手竟从背后抱住父尸。因此,曹娥被誉为“孝女”典范,被乡民所怀念。
同时,端午也是古老的亡灵纪念日之一。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说,世人要在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们离去。这个亡灵纪念日后因佛教传入而发生位移,被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替代。“端午的初始功能,在岁月侵蚀中变得暧昧不清,只有在门上悬挂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风俗,还约略暗示着它与鬼魂的关联。”朱大可说,菖蒲叶片状如宝剑,方士们称其为“水剑”,后又引申为“蒲剑”,据说可斩各种妖魔鬼怪。“(民众)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劝慰冤死的亡灵,一方面又大张旗鼓地驱除恶鬼,这种方式构成了端午习俗的真正母题。”朱大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