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清名臣路是怎样铺就的?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256次浏览
历史的舞台,常因为一些闪亮的明星而充满魅力。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放在中国任何时代,都是一等一的杰出人才。然而,当他们一起出现在晚清的历史舞台时,却没有能挽救日益衰败的中国,任他们使劲全身解数,只是稍许延缓了清王朝走向终结的脚步,并且眼看着中国和东西方列强的差距日益扩大。在特定时期,在历史的大势面前,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况且,他们留下的也不都是失败的故事。
他们在晚清时代治国救世的历程,是很多中国人近百年来不断反思的一段历程:中国为什么会一步步走向衰落,为什么会被日本超越而后差距越来越大,为什么变法没有成功,为什么君主立宪没有成功等等。每个人思考的内容和所得都不尽相同。在这里,写的是我整理的他们的故事以及我的思考。
这段历史的开始,要从太平天国讲起。
一、太平天国兴起
1840年,英军入侵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中的一项是把原本中国所有对国外的贸易只能通过广州的“一口通商”改成了“五口通商”,除广州外,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都成了对外通商口岸。五口通商后,原本只是一个小县城的上海迅速崛起,分走了大量原本广州独享的诸如丝绸、瓷器、茶叶出口生意和欧美南洋物资进入中国的进口生意。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广州外贸生意的减退带来了广州的衰退,导致了广东广西众多依托于此讨生计比如船夫、挑夫等失业,导致了整个广东广西经济的后退。经济衰落时,那些原本就是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有一些生计都成了问题。这个问题在广西表现得特别明显:盗匪和帮会日益增多。
广西这个地方,在清末民初一直都不怎么太平。这里山高皇帝远,土地贫瘠,谋生不易,民风彪悍,盗匪横行,大大小小规模骚乱不断。李宗仁先生曾形容广西“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就是说的这种处处有匪的情况。
1844年起,在广西贵县,桂平一代,一个新的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拜上帝会”悄然兴起。他们宣传“皇上帝”(也就是上帝)是唯一神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一切欺压穷苦农民的神仙菩萨(比如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如来佛等)、妖魔鬼怪都是阎罗妖。他们的领袖叫做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弟弟,上帝派他下到凡间来铲除“阎罗妖”。
洪秀全生于1814年,广东花县客家人,自幼读书希望考取功名,然而屡屡名落孙山。在1843年第四次考试失败未中秀才后,彻底心灰意冷,放弃科举。不久,他参照之前在广州收到的一本基督教普及读物《劝世良言》,和邻居冯云山一起创办了“拜上帝教”。在广西传教后的就入乡随俗,根据当地穷人熟悉帮会的特点把自己的组织叫做“拜上帝会”。
客家为主的穷苦农民纷纷加入拜上帝会。几年时间拜上帝会就发展成了近万人的规模。
1846年、1847年广西连续遭遇天灾,粮食歉收,盗匪活动更加猖獗。出于自卫目的,各种民间军事组织在各地兴起。拜上帝会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了自己的武装,并且逐渐脱颖而出成了颇有实力的一支武装力量。
而后,越来越多信徒加入的拜上帝会成了官府的打击对象。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拜上帝会没有被剿灭,反而越来越壮大,在1851年宣布建立太平天国,而后就发展成了席卷长江中下游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太平天国从偏远的广西金田村起兵,在广西永安冲出政府军包围后不足3000人,之后迅速进入湖南,拿下湖南道州、江华、郴州等城,并且一度险些攻克湖南省会长沙城。接着顺长江而下占领武昌、九江等,2年后定都南京,已经号称有50万军队。(数据可能有夸大,但应该不少于20万。)
很多年来,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是否正义,太平天国如果成功是不是对中国更好等问题有很多争议。这些,我后面再讲。
二、防止谋反的清政府指挥系统
当时,清政府有近9万士兵驻守在广东广西。为什么政府军没有能迅速剿灭太平天国,反而让它迅速扩大?
首先是因为政府军作战能力非常弱。
清政府的正规军主要是八旗军和绿营。八旗主体是世代服役兵民合一的满族人。自清军入关夺得天下,随着满族人成了统治阶层后,八旗子弟就因开始追求享乐不思进取的而慢慢丧失战斗力了。在康熙年间平定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已经不堪一击了。
绿营是满人入关后收编明军和其他汉人武装改编而成的军队。因为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所以称为绿营。绿营兵是世兵制,也就是绿营兵都是世袭的职业军人,父死子继。既然是世袭的铁饭碗,那么身体是否强壮、训练是否积极等都对拿兵饷吃兵粮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训练全靠自觉。这样的军队,在第一代第二代可能还行,比如就是他们为主力打败了吴三桂。但是越往后就越弱了。
除了八旗和绿营战斗力弱之外,更在于清朝的制度设计上的原因。
康熙皇帝在吴三桂造反之后,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文官制和军事指挥制度来防止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制度的核心就是:互相制约。
比如说,满清全国一共有18个省,一共分了8个总督来管辖,比如两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但是每个省同时有巡抚,而且,巡抚归皇帝直接管理,巡抚有权力向皇上弹劾总督。也就是说,巡抚不听总督命令或者阳奉阴违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军队方面,各省绿营的军官以总兵为首,但是总兵只能负责管理,无权调动所属军队。拥有调动军队权力的是总督,提督,巡抚这些文官。提督是名义上本省绿营最高指挥官,和巡抚同级。但同时,总督,提督,巡抚都有指挥调遣部分绿营军的权力,也就是其中任何一个人没有其他人配合都很难调动绿营军。
而除了绿营,部分重点地方还有八旗军驻扎,八旗军只听从朝廷的,各省无法调遣。八旗驻军的满族将军级别往往高于省巡抚的。
这样一套体系,只有在总督、巡抚、提督、八旗将军完全自愿配合的前提下才能迅速调动一省军队。然而,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正是康熙设计这套体系的目的:让这些人互相监督互相牵制,谁也无法造反。
这套体系是有效的,自吴三桂之后,确实没有地方官员造反了。但是,当面对体系外的造反比如太平军时,它就几乎不可能快速有效做出反应。因此也就只能看着太平天国在两年时间内迅速坐大。
因为这套体系失灵,其实并不算强大的太平天国整整存在了十二年。这十二年间,因为战争和战争带来的烧杀抢掠,据不完全统计造成了2000万人左右的死亡。
为什么说号称拥有50万兵力的太平天国并不算强大?我们后续会看到。
三、曾左出山
国难当头,曾国藩、左宗棠横空出世,逐渐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成为主角。
很多人说被后世人称为“圣人”的曾国藩并不聪明,理由是出生于1811年的他从13岁开始参加童子试,考了七次,才在1833年考中了秀才。其实,这并不能作为他天分不够的证据,因为他的老师,也就是他父亲,考了17次才考中秀才。而在他第六次考试失败被父亲送到了衡阳的书院学习后,第七次就考中了。有一个称职的老师真的很重要啊。
相比之下,左宗棠就完全不一样了。左宗棠比曾国藩小一岁,他的老师也是自己的父亲。但是左宗棠第一次参加科举,就以第二名中了秀才。随后命运遭遇转折,很快他父母先后去世,按照习俗,他守孝两年后方可参加举人考试。在1832年,20岁的左宗棠第一次参加乡试就考中了“举人”。
不过,随后两个人的经历就更让人唏嘘不已。考中了秀才后的曾国藩就像突然开了窍一样,1834年中举人,1838年中进士成功鲤鱼跳龙门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在准备进士考试期间,他和两位好友刘蓉、郭嵩焘结拜为异姓兄弟。
而少年成名的左宗棠,在1832年中了举人后,六年三考进士不中,终于彻底放弃了科举这条路做了一名教书先生。不过,命运也不是没有眷顾他。最后一次科举失败后,他回乡前拜访了之前偶遇过的湖南籍的两江总督陶澍。陶总督非常赏识他,两人交流非常投缘,乃至当即结为了儿女亲家:左宗棠答应将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陶澍当时年仅5岁的独子。陶总督2年后去世,去世前留下遗言请左宗棠做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左宗棠未来女婿的家庭教师。
这两个人除了经历不同,性格差别更大。曾国藩属于大智若愚的学究型官员,有些忠厚和书呆子气息,他最大的兴趣是研究程朱理学和修身养性。而左宗棠则一眼看上去就是精明能干、才华横溢同时又盛气凌人自命不凡。左宗棠始终内心里瞧不起曾国藩,认为他才智普通。在未来,这两个人先是朋友,后是上下级,再后来是各带一路兵马的统帅,最终两人反目成仇,互不来往。
在太平军打到长沙的时候,已经是朝廷二品大员(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官员)的曾国藩因为母亲去世正在湖南老家守孝。为对付太平军,朝廷下旨要求各地返乡的官员积极组织“团练”,保卫乡里。曾国藩在好兄弟郭嵩焘再三劝说下,决定出面组织团练保卫家乡。(郭嵩焘也中了进士做了京官,这时候也是因为父母亡故回家守孝。)
很巧,郭嵩焘和教书先生左宗棠曾是邻居,他非常敬佩左宗棠的才华。在长沙面临太平军威胁之时,一再向湖南巡抚张亮基推荐左宗棠。随后,左宗棠出山做了张亮基的幕僚。
就这样,因为太平军的威胁,因为郭嵩焘起的作用,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两个读书人走向了沙场,终成一代名帅。而这个郭嵩焘,也是个划时代的人物,中国外交的先驱,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有西方学者称曾国藩为“19世纪世界级的伟大人物”,而左宗棠也被梁启超称作“过去500年中国第一伟人”。
为什么给他们这么高的赞誉?随着历史后续的展开,我们会看到他们的伟大之处。
文章来源:晓明 所见所谓所读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