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营智囊荀彧是怎么死的?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218次浏览
曹操的麾下,有众多的智囊团,荀彧就是这其中比较厉害的一员。五十岁的荀彧与建安十七年在寿春死去,但是他的死始终笼罩着一团迷雾,史书记载上也是众说纷纭,那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下面为什么网为您解惑。
在荀彧死之前数月,董昭准备为曹操“进爵魏公,九锡备物”。当时,董昭为此事专门咨询了曹操手下的一干重要人士。他人对此无甚异议,唯独荀彧对此表示反对意见,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后汉书》卷七十《荀彧传》)曹操听说这件事,内心对荀彧极为不满,然隐忍未发。正好此时,要南征孙权,曹操便上书让平时出征便留守都城的荀彧出外犒赏军队,并且借机再次上书留下荀彧监军。军队到达寿春,荀彧病重,留寿春,不久去世。关于他去世的情况,史书记载也不尽相同:
1、《三国志》卷一〇《荀彧传》:“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候。”
2、同上注引《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3、同上注引《献帝春秋》:“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
尽管所记载各有差别,但是毫无疑问荀彧之死和曹操有关。荀彧乃曹操的股肱重臣,荀彧之死自然引起众多的关注。荀彧死后,关于他的身份归属问题引起很的争论,比如在《三国志》中陈寿列荀彧传于夏侯惇准曹仁传后,与荀攸贾诩同转,视其为魏臣;而范晔之《后汉书》置荀彧于汉臣之列,与孔融同传。仅仅从荀彧传所处位置即可看到评价荀彧的复杂性。那么,荀彧到底是汉臣还是魏臣,后实史家有许多的争论。清华大学学者 孙明君总结讨论荀彧派别归属的观点可分为来大类:
1、 荀彧属于拥曹派
此种观点以裴松之、杜牧、赵翼为代表,他们主张荀彧属于曹操一派,为曹操事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在曹操事业发展过程中,在每一个关键点上,都有荀彧的参与,所以说,荀彧属于拥曹派。
2、 荀彧属于拥汉派
此种观点以范晔、司马光为代表,他们主张荀彧属于拥汉派,力图恢复汉室,荡平群雄。
笔者以为荀彧当属于拥汉派,而且其政治理想前后始终如一。他投奔曹操,奔走效劳曹操左右长达数余年,为曹氏最终代汉立下汗马功劳。可是,荀彧的所作为全是为了拥戴汉室复兴,他只不过是借助曹操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夙愿。荀彧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曹操和荀彧的政治理想的分裂,但是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在其中。
荀彧出生一个官宦世家,祖父荀淑曾任朗陵县令,父亲荀昆曾任济南相。荀彧少时便有才名,时人许之为“王佐才也”。荀彧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汉皇室日渐衰微的年代,皇帝的威权逐渐削弱,地方势力逐渐增强。依靠镇压黄巾起义,一批军阀开始为着私欲展开厮杀。荀彧看到“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可是苦于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兵权,如何施展心中愿望。
荀彧明白,乱世之中意欲图谋大事,非得借助豪强力量。他逃避战乱,率领宗族北上,投奔任冀州牧的同郡人韩馥。等到荀彧到达冀州,冀州的最高权力已经被袁绍所夺取,袁绍以上宾的礼节对待荀彧,可是荀彧却预言袁绍成不了大事,听说东郡的曹操具有雄才大略,便弃绍投操。曹操对此极为兴奋,称呼荀彧为汉代的子房,并授予奋武司马之职。荀彧也便迈出了匡扶汉室的第一步。可是,荀彧毕竟是书生,他以为找到了可以借以挽救大厦将倾的重要力量。实际上,荀彧错了。曹操称呼荀彧为“吾之子房也”,则其内心于汉高祖相比拟的意味已经很突出。荀彧识见不及此,以为曹操终不会代汉,也为日后之死埋下伏笔。
荀彧拥戴汉室,既有其士人望族之家的传统,又有他与献帝相处得来的感觉体验。《后汉书》卷六十二《荀悦传》载:“献帝颇好文学,悦与彧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极有可能在长期相处过程中,荀彧本来拥有的戴汉之心更加强烈。献帝本是一个聪明人。《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记载董卓率领西凉军入洛阳,灵帝与当时还是陈留王的献帝以乞逃奔,遇董卓,灵帝只是“恐怖哭泣”,“语不可了”;反观献帝,当董卓问询事情起由时,献帝“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可是却生不逢时,令人不禁扼腕。荀彧心仪献帝聪明睿智,阻止曹操篡汉自然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安元年,荀彧建议曹操:“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荀彧此语,是希望曹操做晋文公,襄助王室,荡平群乱。他认为这是曹操在国难当头的责任,也是荀彧之所以投奔曹操的原因所在。
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毅然挺身而出,迎接献帝入许。但是曹操的作为是为自己谋求一己之私,他来到洛阳,遇见董昭,两人一合计,把汉献帝接回许昌,从此就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心里。荀彧的理想是“奉天子而令诸侯”,是臣下尊奉天子;曹操的功利思想是“挟天子而令诸侯”,借助皇帝的名誉讨伐异己力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差之万里。
曹操的野心也是在征伐中逐渐扩大。起初,曹操没有心思要篡汉自立为帝。曹操出身不好,少年时有机警权数,任侠放荡,同郡人并未认为曹操有什么奇异之处。倒是太尉桥玄评价他时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后许劭评价曹操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喜而去。此处即可见及曹操的心胸,要么作能臣,要么作健雄,还没有想到登基大宝。曹操的野心就是在荀彧出谋划策逐次消灭群雄的过程中日渐膨胀。
曹操最初起兵讨伐董卓之时,曾经说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此段话足以显示曹操的内心,在国家骚乱之时,毅然决然站出来准备为恢复原有的秩序而努力,所以才有关东诸军犹豫逡巡不敢西进时,曹操以微弱的力量战与董卓,虽失败,然此时曹操的忠义仍可彪炳一世。
曹操此后东征西讨,逐次削平北方地区小股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后,北方已经没有能与曹操抗衡的力量,曹操的野心也随之而起。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占邺城,自领领冀州牧。
曹操手下有好事者欲改变制度,恢复古九州建制。曹操打算采纳建议。荀彧则认为:“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若一旦生变,虽有善守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听从荀彧建议,放弃复设古九州想法。按照荀彧上述所言,曹操开始他先北后南的征战。荀彧此项建议,可谓用心良苦。他既要阻止曹操借复设古九州攫取汉室权利的阴谋,又要凭借曹操的实力,逐一铲平各个割据政权。在汉家政权即将颓倒之时,荀彧此举,实属不易。可是,曹操听说这件事,“心恶之”。
考之荀彧之死因,除了荀彧不愿意支持董昭为曹操“进爵魏公,九锡备物”而导致曹操心恶荀彧之外,笔者以为还有以下原因,那就是曹操为代汉所作的制度上的考虑。
荀彧作为曹操的谋士,曹操命荀彧为汉朝的侍中兼守尚书令。按照汉朝的旧制,尚书台是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机构,即使三公九卿也只是奉命办事而已。董昭准备为曹操进爵魏公,要想合法,必须有荀彧签署这个文件方能符合汉家旧制,具有法律的效力。曹操此时代汉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但是曹操自己还是想遮上一块面纱,他不愿意赤裸裸的从献帝手中褫夺最高的权利。荀彧对于曹操进爵魏公的想法的反对,使得曹操必须搬掉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于是,建安十七年,一直留守许都的荀彧被派往前线犒军,而尚书令的位置由亲曹的华歆接任。
也许,曹操并不想杀害荀彧,他只不过要给荀彧一个警告,或者是扫除前进的障碍。至于荀彧的反应,那只能从他自己的角度上考虑了。曹操猜忌心重,这是众所周知的。荀彧自从投奔曹操,一直处于权利的核心地位,备受曹操的重视和恩宠。曹操为了笼络荀彧,把女儿嫁给了荀彧的儿子荀恽。此外,荀彧的兄弟子侄均在曹操手下任职。荀彧必定想到这一点,他的失宠会不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灾难?建安十三年,名士孔融被曹操收监入狱,孔融希望自己一人做事一人当,但是年幼的一双儿女还是被诛杀,即使在千载之后读之,仍感觉到杀气拂面,心自怵惕。荀彧自杀,为的保全家族。曹操亦是聪明人,他明白荀彧所想。荀彧死后,荀氏家族仍然处于曹操集团的核心地位,没有受到任何冲击。
认得生死虽然由不得自己去决定,可是也跟自己选择走哪一条道路也有很大的关系,荀彧之死时有复杂的原因促成的。他忠诚的实践自己的理想,想使即将颓倒的汉室大厦重新站立,但是时势比人强,曹操还是夺取了汉家皇权。在不能阻止曹操所为后,荀彧为保全家族,自杀而死-------千载留其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