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 淝水之战(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我们从小时候在学习成语的时候,老师都会跟我们讲述,成语的典故和他背后的故事,小时候记得很清楚,张口便来的成语,等到长大,便忘的差不多了,下面,为什么网小编为您搜罗整理,成语草木皆兵,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为什么淝水之战的知名度没有赤壁之战高?一起来看看吧!
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这场战役又产生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出了“围棋赌墅”、“折屐齿”等典故。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时间是秋天7月开始出兵,到11月决战(古代历法),前秦苻坚军队80余万南下,主力部队越过淮河攻击寿阳。东晋谢玄军队共8万在淮南、寿阳破敌,前秦溃败。
为什么淝水之战知名度小
首先,是《三国演义》名气高。
这本书名气太高了,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又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赤壁之战又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浓墨重彩描绘的一场战役。
从第42回到50回,都是描写赤壁之战的。
还有后来演变的白话评书就更加详细了,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高潮,它的高知名度就不言而喻。
换句话说,只要看过《三国演义》以及改编的影视剧、戏剧的,就没有不知道赤壁之战的。
因为“三国”家喻户晓,所以赤壁之战必定也是家喻户晓。
但是淝水之战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有关淝水之战的知名度很高的文学作品好像没有,影视剧也没有。比较有名气的就是淝水之战的成语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其次,由于《三国演义》以及一些说书人的浓墨重彩,所以,赤壁之战又显得非常精彩。
例如诸葛亮舌战群儒,激将法,草船借箭,最后火烧八百里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等等,这一套连环计非常精彩。
淝水之战的故事就简单多了。
故事是这样的,苻坚的先行部队抵达淝水后,临水布兵,这本没错,背水一战。
东晋的军队派出使者前去交涉说,“贵国的军队这么大老远的跑过来,却临水布阵,我国的军队都没过来,这仗怎么打,不如你们往后退一点点,挪出一块地方,让我们的军队过来,双方大战”。
有意思,有点像春秋时期的战争。
春秋时候的战争就是双方在国境线附近,要等双方军队列阵完毕,才能开战。
只要有一方没列阵好,就不能去进攻,很讲究礼仪和规则。
但是战国之后,战争就是“兵者,诡道也”,你死我活,谁赢谁就是老大,那还管什么礼仪与规则。
更有意思的是对于这样的请求,苻坚竟然同意了。
于是前秦的军队就开始往后移动,不移动则已,一移动问题就来了。
前方的军队往后移动,后方的军队不知道什么情况,以为吃了败仗,同时军队中还有喊“苻坚败了”,苻坚的军队一下子如同鸟兽作散,乱成散沙。
苻坚的弟弟苻融亲自出马都阻止不了,自己反而挂了。
苻坚的军队“乱七八糟”之时,而已经渡过河的东晋军队岂能放过如此“良机”,于是趁机出击。
苻坚身中流箭,落荒而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故事就这么简单,还没打,就自己乱了。
主要是苻坚的大军缺乏纪律性,同时军队成分复杂,羌人、鲜卑人、氐人、汉人,简直是“五胡杂交”,自然“心怀鬼胎”。
并且在战争前,前秦的很多人是反对的,其中包括王猛和苻坚的弟弟苻融。
也就是说,前秦还没出征,军心已经散了,根本没人想打,所以才会有戏剧性的一幕。
这就是淝水之战,比起《三国演义》浓墨重彩描绘的赤壁之战确实要简单多了,也确实没罗贯中笔下的赤壁之战精彩。
所以,淝水之战的知名度要低于赤壁之战,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