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郝景芳为什么能获得雨果奖?北京折叠大概情节是什么?
8月20日,80后女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获得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是继刘慈欣之后又一位雨果奖得主。《北京折叠》为什么能获得雨果奖?《北京折叠》看的真让人想哭,北京折叠的大概情节是什么?下面为什么网就来为您解答~
《北京折叠》为什么能获得雨果奖?
《北京折叠》能获得雨果奖(详情:雨果奖是什么?雨果获奖作品有哪些?),除了作者郝景芳的构思与写作,更重要的是《北京折叠》的题材够新颖。西方世界对东方、对中国充满好奇,总有很多幻想和误解。《北京折叠》正好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首都的故事,同时又映射出现实问题,这样的题材,总能备受西方读者青睐。
郝景芳的这一次获奖,同样也证明了我们国家年轻的科幻作者完全有能力到世界舞台上与各国的优秀作者竞争。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在核心科幻读者眼中可能“不够科幻”,她以叙事的厚度、在不动声色中呈现所观察到的现实见长。
科幻小说是一件舶来品,得到“原产国”的承认对于我们中国的作者而言当然很重要。但和奥运会一样,从获得历史上第一枚金牌的举国狂欢,到全民关注,到现在已经可以不再唯金牌论,这大概也是我们对各种世界级奖项要走的心路轨迹。当有一天,我们有若干可以在世界范围传播的科幻作品,那么,是否得到“雨果奖”的承认,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北京折叠》大概情节是什么?
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故事多源自她自己的生活日常,记叙现实的人情悲暖。
《北京折叠》创造了一个极端的情景,书里的北京不知年月,大概在 22 世纪,空间分为三层,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则是当权的管理者,等级分明。
主角老刀是两千万垃圾工人中的一个,但机器人已经可以处理垃圾,只不过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而保留了这部分工作。因而,这些人只能被“塞到夜里”,不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也就是说他们这样的人,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了。
小说里并没有激烈的冲突,老刀为了给人送信,从第三空间到了第二空间,又来到了第一空间,之后带着第一空间的回信又回去了,这里面没有生死抉择,也没有天人交战,老刀路过的,都是平凡的事情,但这种平凡让小说显得真实,显得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