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是怎么出现的?

     曾有人说:“任何菜只要放了酱油,再尝起来都是中国菜的味道。”放了酱油的炒菜抑或是拌面,就像点了中华料理的穴道。任意菜只要是搭配酱油以及葱姜蒜,仿佛就可以冒充中华大菜一样。因此,说酱油是中华料理之精髓一点也不为过。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酱料能把一切珍贵食材的美味发挥到极致,中华文化的厚重也体现在了酱油中。据说古代人民对于发酵类产生的风味物质尤其热衷,那时用鱼肉制成的酱异常珍贵,只有皇帝和贵族才吃得起。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古代人民很快学会便开始尝试用大豆酱来作为替代品,我们如今吃的酱油,就是当初大豆酱的衍生品。发展后来,对酱油的称呼,还有了豆酱清、豉汁、酱汁、麦油、黑水、豆汁等等。
酱油是怎么出现的?  
 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多由某个师傅把持,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的酿造法。发展到后期,酱油的使用已远远超过了酱。酱油生产技术也传至国外,据说有的百年老店的卤水酱油,传了上百年也没换过,那该是个怎么样的味儿呀?从一种手作艺术成为一种历史文化,不得不说酱油在中华料理调料品中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除了大豆,酿造酱油的原料还加入小麦来增加风味。而关键原料是米曲霉,除了用做酱油,多才多艺的它还可以用来酿造味噌、黄酒和清酒。乳酸菌和酵母会帮忙制造乳酸和酒精,所有的这些进行二次发酵,从而产生无数化合物。白天阳光暴晒、夜晚月照晨露,一缸酱油就这样从制作到成品沉淀几个月甚至几年不等。
  
 如今除了工厂的标准化生产外,还有一部分人仍然坚持手作酿造酱油,在越来越商业化的社会里,按照饮食、习俗保持一些仪式似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件很有趣、美好而有情调的事。很多传统的味道,需要有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这一抹酿造中的深色和那一股酱香,永远延续在中华料理的珍贵记忆中。
  
 一道家庭风味的菜品怎么才能炒出色香味,秘密不完全靠着酱油,但酱油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酱油中的大豆,小麦或麸皮中的糖分和胺基酸在加热过程中,会使菜味变得更浓,更香。酱油拌面、米饭,炒菜或凉拌,或蘸食生鲜鱼虾,简简单单只此一味,就可以很鲜美,无须在放其他味料。
  
 比如炝炒圆白菜,出锅前沿着锅边倒些酱油,酱油遇到锅的高温呲呲做响,一瞬间酱香、菜香混为一体,氤氲开来。沿着食物外沿一圈淋入酱油,据说这一招也是评判一个厨师是否足够专业的招牌动作。
  
 如若是红烧,酱油就要赶在炝锅时及时倒入,然后再放菜,此时酱油的颜色、香味才得以全面发挥。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