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聪明是什么?理解自己的愚蠢比聪明更重要吗?
发布日期:2017年8月2日
280次浏览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聪明的人,当然也充斥着各种傻子。世界套路太多,不管聪明还是愚蠢,都有各自的伤痛。其实聪明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的愚蠢,这样反而会生活的更好一点。
(一)
我第一次对世界失控。
这感觉再也不想经历了。
这是种真的让你崩溃的感觉,从早上6点到机场,发现CA925航班晚点到下午13:50,而我们必须在4:55赶到东京成田,才能及时赶上11个小时东京飞大溪地的航班,tn0077。
作为从北京出行到大溪地的6个人,我们号称智商和逻辑还比较靠谱的6个人,直接被日本台风“蒲公英”弄懵逼了。
我们在机场停留了足足18小时,而在这18个小时中,每一步都很尴尬。
6点的时候,办不办登记牌很尴尬,包括要不要托运行李?因为如果我们把行李托运了,但一旦我们可以改签到更快一班飞机,我们就没有时间去更换,所以,我们一开始没有办理托运;
9点的时候,因为估计我们赶不上飞大溪地的飞机,而我们又没有日本签证,国航已经不允许我们办登记牌了,但有部分小伙伴已经进入安检了,我们又很尴尬;
11点的时候,得知tn0077也推迟了,为了赶上那班飞机,我们除了期待飞日本的国航飞机能早点飞,好让我们赶上去大溪地的航班外,我们直接把行李托运了,并且选了直挂,避免我们二次去折腾行李;
从下午2点到晚上8点,通知我们去日本的飞机可以起飞时,我们考虑到根本赶不上大溪地的航班,而如果我们到了日本,因为没有签证,我们被遣返,而我们直挂的行李根本拿不出来(需要申述),我们不得不又放弃了航班,把行李调出来。
我们用了两个小时等行李,这已经是夜里8点了。
对世界失控的感觉
(二)
我们用两个月准备的大溪地之旅。
基本失败了。
很简单,日本飞大溪地的航班只有一班,下一次飞行是6天后。
这是一次措手不及的出行,和台风有关,和计划设计本身也有关。
其实从体检感的角度,我们应该集体去香港、从香港到新西兰,而新西兰有很多去大溪地的航班,又或者,我们去美国,从美国转机,但因为计划不周到,我们没有PLAN B。结果,浪费了一整天的时间,而我不得不最后放弃了出行。
我在事后回顾这一趟旅途,发现其实我们有无数才挽救的机会,但,都因为我们(主办方)的过于完全依赖一条最简捷却是风险最大的航线,让一切措手不及。
因为从北京飞日本最简单,签证最少,而且也是最少成本。
因为是办大溪地航空的航线,所以机票是一次性定了,结果在国航CA925延误时,我们不能自己改成早上飞的全日空。
因为我们一直在听主办方的安排,其实我们自己赶一赶时间,完全不理主办方,自己去改签,也是可以的,但因为和主办方的交流和沟通不太顺畅,所以我们只是等;
从别人来看,这样的旅行就是天气问题,而从我(作为创业公司而言)对这个问题,除了后怕,就是后怕,我也能理解主办方的不容易,但这样的失误,对我个人而言,太惊悚了。
我们一片混乱
(三)
于是,我想起恐怖袭击。
恐怖袭击的成功率是怎么确保的?
我和社会学研究生佳奇谈起这个事。
对恐怖袭击而言,他们要面对不确定的因素会更多。
用他们面临的问题与我们遇到的出行问题相比,显然,大巫见小巫。所以,他们一定有PLAN A/PLAN B/PLAN C,并且,在遇到问题时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及时解决能力,应该是执行的关键,这一切,太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学习了。
所以,我们最后聊天的结果是:
不是恐怖分子有多聪明,而是他们很用心;
同样的,也不是我们自己有多不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想问题太不周全了。
简单说,我们想问题想得太少了,我们太笃定和自信了,这样的自信,让我们整个群体都沉沦了,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等。
而在等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可以做很多事。
我们太不用心了
(四)
随后,我们谈到了考试。
在我喝完一杯马天尼后,佳奇说到了考试:
考场里有三种人:
第一种人,是怎么做都做不完问卷的,他们的反应能力和解答能力极差;
第二种人,是用最快的时间去完成考卷,然后脑子放空或提前交卷的(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这样,尤其是尖子班);
第三种人,用很短时间解答完毕后,又进行多次确认,并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案,甚至找出自己之前解答方案中的愚蠢和漏洞,甚至指出出题者漏洞的(我们中的一部分是这样的人,但这个思维模型没有成为我们的习惯)
而我们,如果真想做出100%成功的事业,必须要掌握第三种思维习惯。
考场人的思维习惯
(五)
随后一个词蹦出我的脑海。
理解愚蠢,理解自己的愚蠢。
我甚至觉得这个词是佳奇和我说的,但他说没有。
我说,理解愚蠢,就是理解愚蠢。我像傻逼一样,又要了一杯马天尼,说,理解愚蠢。
什么叫理解愚蠢?
第一点: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这是应该有的自信,但却不应该成为笃定一切的基本。
而做任何事情的第一步,接受自己愚蠢的现实,因为,在没有成为结果的局面,你的感受其实毫无价值,甚至你的认知可能就是愚蠢的,会出现系统性偏差。
第二点:
越周密的计划越尴尬,我们都太擅长寻找最优的计划,节省成本、快速完成。
但一切快的计划都建立(基于)成熟的基础条件,一点基础条件完成不了,越周密的计划越映射自我的愚蠢。
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要从最基础的假设开始。
一旦假设也是需要概率才能实现的,这个计划看起来再好,都是最危险的。
例如,日本台风会直接影响航班的飞行,最后,因为计算太好,反倒毁灭了。
第三点:
认知愚蠢是有可能影响到集体的,一个看起来太优秀的计划,往往会让所有人都以为很好,而放弃了个体的独立思考,最后结果就是明明是有时间去弥补的,最后却因为集体头脑麻木,没有及时解决。
所以,别人想什么,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强求不了。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则,确保结果。
愚蠢才是我们的常态
(六)
察觉和抽离。
是理解自我愚蠢的两个法宝。
时刻保持觉察,才可以直视愚蠢。
到底有什么因素是我们没有顾及的?没有考虑的?
而抽离状态,会让我们更加客观。
这里有一个概念叫“镜子原则”,如何不带任何主观、任何臆断地去看事情,才更加清晰。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人,朋霍费尔。
朋霍费尔,20世纪杰出的德国神学家,于一九O六年二月四日出生在德国布莱斯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在被纳粹投入死囚之前,他就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温厚的品性在神学界享有声誉。
朋霍费尔,20世纪杰出的德国神学家
朋霍费尔曾经说:
“假如事实与一己的偏见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实,假如那些事实无法否认,那就可以把它们干脆作为例外推开不理。所以同恶棍相比,蠢人总是自鸣得意。”
当你同蠢人谈话,“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连串标语口号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力量控制他。他已被他人作祟,他的眼已遭蒙蔽,他的人性已被利用、被糟蹋。一旦他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变成了纯粹的工具,就再也没有什么罪恶的极限为蠢人所不会到达,但他始终不可能了解那是罪恶。”
这番论述,简直是现实的写照。
聪明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的愚蠢
最后,此文是写给大家,也是写过我自己的。
最后想说的是,
比愚蠢更可怕的是甘于愚蠢,比甘于愚蠢更可怕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愚蠢。真正愚蠢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愚蠢。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愚蠢,他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智慧。
文/小日 撕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