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如果我们内心觉得自己值得被温柔的对待,那我们就不会报喜不报忧了,也不会纠结着要不要把自己认为不太好的感受或挫折告诉对方。相反,会信任对方,相信对方会包容你,支持你。为什么你总是对家人报喜不报忧?每一个人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为什么你总是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很多人喜欢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前段时间跟一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女生聊天,女生说,“我的家人非常关心我,特别是妈妈,经常打电话事无巨细地问我关于工作,情感和生活上的问题。然而,对于父母的关心,我会有意识的避开,尽量不谈遇到的挫折。”
她把朋友圈做了一个分类,每当发一些带有负能量的心情时,她就不让妈妈看见。
她知道,如果妈妈看到她发的朋友圈后会担心,这种担心会转化成焦虑,结果就是,妈妈会比平时更频繁的打电话。如果我没有接到妈妈的电话,妈妈会更加焦虑。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选择报喜不报忧了。
小姑娘的故事多多少少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很清楚自己也有类似报喜不报忧的倾向,这促使我思考,这种倾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跟自己最亲近的人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呢?
仔细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觉得是自己不够好,容易自责。"
我们会把原先被责怪的东西放在自己身上,就像小时候,我们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父母可能会责怪我们。
慢慢地,我们会把父母对我们的责怪内化成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从而形成了自责。
2. "我们一直处于一种讨好的模式里。"
这种讨好的模式,让我们更愿意对父母展示好的一面,把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
就像小时候在幼儿园里,老师奖励了一朵小红花,我们会第一时间拿回家给父母看,以此来获得父母的肯定。
但当我们犯了一些错误或遇到一些挫折时,我们就没那么确定父母是否会宽容地对待我们了。
尤其是一些严厉的父母,更加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被温柔的对待。为了不受到惩罚或避免父母的指责,出于自我保护,我们会尽量把不好的事情隐藏起来。
3. " 孩子认为自己不好的情绪感受会引发父母的焦虑感。"
让父母操心,是不应该的。
孩子会在心里认为:我们存在的价值是让父母的日子过的更好,如果让父母焦虑了,这是不孝的。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他们会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在各方面最好都是顺顺利利的,一旦我们跟父母说了不顺利或遇到的不好的事情时,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伤害。
所以,孩子对父母更愿意报喜不报忧。
4. “父母的担心更像是对我们的指责或自己受到伤害的状态。”
孩子受伤了,父母会心痛,也就是说,父母的心痛是孩子引起的。
这对孩子来说,内心会产生非常愧疚的感觉,觉得自己又做错了什么事情,才让他们这么难过。
类似一种边界模糊不清的状态。
5. “报喜不报忧像边界的开关:我给了你们需要的东西,另外一些东西,就让我自己去处理吧。”
在父母和子女边界不清的状态下,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孩子发生了一些相对来说不太好的事情时,父母可能会喋喋不休,因为他们要缓解自己的焦虑。
所以,我们用了一种非常讨巧的方式来对待父母。在跟父母谈话的时候,里面会充斥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之所以不真实,是我们为了拒绝被父母入侵。就像是把门关上了,你不要来烦我,我告诉你们想听的就可以了。
综上几点分析,蛮感慨的,我们对待亲人的方式,似乎是功利性的。像亲人,有时又像陌生人。
亲人为什么反而变成了陌生人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我们无法真诚地表达自己。”
在我们的文化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可能是不被允许的。
之所以不被允许,是因为我们不好的感受会引起父母的焦虑,尤其是一些特别自恋的父母,他们不愿意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所以,孩子会特别压抑,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放到内心最深处,不敢表达出来。
2. “ 表达我们对父母的忠诚。”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作为父母,内心一般有两种想法:一方面希望孩子跟自己过不太一样的人生,另一方面又更想让孩子跟自己过的一样。
孩子一旦接收到了这一点,无意识中为了忠诚自己的父母,用类似于父母的方式,去过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变得跟他们一样。
父母的习惯方式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了下去。
3.“无意识中对对方的叛逆或不认同。”
有一个小男孩,从小到大经常看到自己的父亲酗酒,他看到了父亲对母亲的伤害,也看到了酗酒的父亲所呈现出的糟糕状态。
他暗暗发誓,“以后千万不要像父亲一样”,长大后的男孩往父亲的反方向去发展,包括人格,性格和爱好。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跟父亲像,所以,一旦有和父亲一样的行为时,他就会特别的焦虑,不愿认同父亲。
另一种情况是:父母是焦虑的,把很多东西往孩子身上扔,长期以往,孩子会变成一个沉默寡言,什么话都藏心里的人。这也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不认同。
我们用报喜不报忧的方式来对待亲人,实际上是不幸的。
你不知道怎样真实的表达自己,如果表达了,自己曾经受伤的经验或惩罚会告诉自己不要这样做。另外,你确信对方是不可能改变的。在这种情形下,你会带着愤怒和委屈压抑自己,不再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所以,报喜不报忧并不意味着对父母的爱,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似乎是对父母的不认同,且带着愤怒的情绪。
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话,我们就会显得特别孤单。值得信任的人,我们也无法信任了,以后遇到了委屈和挫折怎么办呢?
作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情绪情感
如果身边有一个对我们非常好,能包容我们的人,我们就有机会表达出来了。但是很可惜,假设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不信任的,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一方面,我们把另一个人当成了理想的父母。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又会在内心里把认同父母亲的那一面拿出来对待身边的人。
是的,这是一种特别纠结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不断地试探对方,在怎样的情形下对我们。
每个人都渴望被包容,被接纳,被看见,被关注。遗憾的是,在我们整个生命过程中,我们很难意识到:没有被解决的问题,一定会重新创造一种情境。
这种情境是:我不够好,我没用,我犯了错,别人一定不会很好的对待我。
在心理学上,这也被称为“强迫性重复”。
这种强迫性重复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把和周围人的关系一次又一次的变成了我们幼年时和父母的关系模式。
我们就像一个孩子,在等待着别人会怎样对待我们。
举个常见的例子:
有一些女生特别喜欢作,作是在表达什么呢?
有时,作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情绪情感。
可是,没有人会喜欢女生的作,因为作的这种方式常常会引起对方的不适。你发脾气了,对方哄你,没用。对方给你买好吃的东西,女生还是不依不饶。渐渐地,对方失去了耐心,不管她了。
这时,女生就又陷入到曾经犯了一点错,被别人责怪的状态里去,这种状态就又再一次证明了女生的猜想:果然对方会这样糟糕的对待我。
无意识中,女生用一种不断重复的方式来对待周围的人。
当然,如果无意识内容被重新意识化后,女孩就没必要用作这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能非常清晰地确信自己是值得被爱,值得被温柔对待的。除非在小时候,我们被对待的方式是温柔的。
只要我们意识到了这点,我们周围的人际关系就可以被疗愈。
之前看到的一部电影《超能陆战队》,非常多的人喜欢里面的大白。为什么?大白身上有什么魅力吸引了这么多粉丝呢?
a. 大白对他的主人和他主人的小伙伴们都是无条件的接纳。主人想做任何事情,大白都陪着他,即使犯了错,大白仍会原谅他。
b. 我们也希望生活中有一个像大白一样的人,让我们感觉有一种温柔的力量,包括软软的温柔的拥抱的感觉。
04.
任何人都渴望被温柔的对待,我也不例外。
前些年,我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这件事让我特别自责,因为我觉得这件事伤害到了别人。
在内疚和自责的状态下,刚开始我不太愿意把这件事告诉身边任何人。直到有一次,有两个朋友打电话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我在家”,他们说,“要过来看看我”。那时,我身体不舒服,椎间盘突出,差不多病了一个月,睡觉也只能趴着,必须让别人拉我才能起来。
可能是因为这件事对我造成的压力,我曾一度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是犯了错的人。这两个朋友也是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很关注我,见到面后,看我脸上的神情以及肢体语言,觉察到了我的问题。他们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安抚,终于,我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去表达这件事。
朋友们的宽容,让我感觉到了特别温柔的力量。也因为这件事,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普通的朋友变成了很好的朋友。
还有一个来访者的故事,也想分享给大家。
我有一个来访者,他一直努力想做一个特别关心孩子的称职父亲,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强大的父亲,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同时,他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也很多。以至于,当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表现时,他会非常在意,愤怒,沮丧,甚至会责怪和打骂孩子。
有一次,他跟我说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他回家特别累,孩子煎了两个鸡蛋,一个煎的比较漂亮,另一个煎的比较糟糕。孩子不假思索地把那个漂亮的鸡蛋夹到了爸爸的碗里。 看到孩子如此真实的表现后,来访者一下子被震惊了。立刻自责起来,觉得孩子对自己那么好,自己对孩子态度却那么恶劣。 他的太太也是一位非常不错的人,告诉他说,“你的孩子因为有你这个父亲,感到很满足,你已经做的很好了。”
当他听到妻子说这句话时,内心被触动了,觉得特别温暖感动。自己做的不够好,依然被妻子和孩子温柔的对待了。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发现自己犯了错,或觉得自己不够好时,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自己接下来可能会受到惩罚,于是,采用防御性的身体语言或情绪来对待周遭的一切。
如果我们一直处于这样的循环中,可能对方有一些比较温柔的态度,也会被我们解读成:对方可能要来责怪我们了。这样,我们就一直得不到被温柔对待的感觉了,甚至会怀疑自己值不值得被别人温柔对待。
有一个个案
来访者的丈夫,经常用恶狠狠的态度骂她,挑剔她做的事情。有时,她丈夫对她也是蛮好的,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关心她。但丈夫对她的关心,她是看不到的,更多的时候,她看到的是她的丈夫恶狠狠的对她。
其中,有一个小细节非常有趣。某次,她的丈夫在给她家用时,直接把钱扔在了桌子上。丈夫的动作,让来访者一瞬间感觉:自己没被尊重,对方给钱很不情愿,觉得自己很受伤。我问她,“如果对方面露笑意,很温柔的把钱给你,并表达了自己的心甘情愿呢?你会怎样?”
那一刻,她惊呆了,直接断言“不可能!”我说,“假如呢?”她说,“我会想,他怎么了,脑子是不是进水了或者他肯定有问题,一定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情”。
这个来访者可能因为曾经的个人经历,内心对自己的价值和自己值不值得被爱这件事,一直处于否定的状态。
时间久了,她会把内心否定的状态当成现实。这个现实就是:我不值得被爱,我不可能得到别人的爱。这种想法也影响了周边人对待她的方式,都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勾引的,说白了,就是别人怎样对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你造成的。
如果我们内心觉得自己值得被温柔的对待,那我们就不会报喜不报忧了,也不会纠结着要不要把自己认为不太好的感受或挫折告诉对方。相反,会信任对方,相信对方会包容你,支持你。
也许我们很多的行为,包括我们的情绪反应,都是应对性的策略。
在我们幼年时,我们的深层策略,就是我们一直沿用至今的深层策略。如果以后没有一次尝试打破这种策略的机会,或者换一种策略的话,那我们可能一生都会处在这种纠结中。
因此,当我们有能力去主动选择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试试,因为每一个人都值得被温柔对待。当我们试着可以完整表达自己时,哪怕是“不好的自己”,那么,我们也确信:我是值得被温柔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