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美洲没有现代国家?
发布日期:2017年8月2日
225次浏览
严格意义上说是有的,虽然拉美诸国宏观不好,但是不少国家的平均数据是接近发达国家线的,至少曾经达到过发达国家线,并且生活水平在纯数据上还是不错。故而按照纯粹的数据论观点,题主的问题压根不成立。但是单纯打击题主的话,貌似本问题意义就不大了,故而我们探讨下为什么南美没有出现“有世界话语权”,“大国性质。的“发达国家”。
二战的和平确实有利(但这点东西不要高估它的作用),但是在战后发展方面,无论各个方面拉美国家都够不上成就世界性大国的基本要求,但有机会成为区域性强国和富国,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一,经济方面。
总写一下:拉美国家的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30年代,是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战略时期。这没什么好说的,这段时间南美广袤的产品出口积累的巨大的财富,其贸易繁华一点不逊于同时期的欧洲本土。
第二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进口替代工业化。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危机后,拉美开始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二战后,变的普遍,并开始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现代工业化。而1950-1980年的30年间,拉美经济经历的相对较快的持续增长,也正是这段战略的贡献。
举点数据: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5.4%,人均GDP年均增长2.7%。人均GDP从1950年的396美元增至1980年的2045美元。
而此时,在产业结构上发生了以下几个转变和问题:
而此时,在产业结构上发生了以下几个转变和问题:
1,工业取代了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2,农业劳动者在经济自立人口中的比重显著减少,工业、服务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增加。
3,经济发展不平衡,既包括拉美各国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又包括各国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
4,国有经济变得极为庞大,国家对经济干预太多,造成公共开支不断增加,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赤字猛增。而体量增大,管理经验和生产模式并没有跟上,不少国有企业管理不善。而实体产业的 不稳定,导致了外资涌入红利带来的增量结构不稳,最直接的就是国内外投资者对于拉美实体产业的回报预期产生了很大的市场恐惧。
5,进口替代本是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但产业结构一直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及时转变,一直片面强调进口替代,使得国民经济内向性愈益严重,从而使出口部门缺乏活力。由于国家对国内市场不得不长期保护。
6,4,5点和在一起,导致了整个拉美地区实体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变得低下。
7,后期为解决资金的不足,实行负债发展经济战略,过分依靠举借外债来试图抹平经济结构本身的不稳定。拉美外债的结构也发生变化,中短期债务所占比重增加。外债负担越来越沉重,其偿债率远远超过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进而造成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使经济形势不稳,投资减少,失业率增加。
8,以上几点均造成国民情绪不稳,生活水平下降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第三时期,新自由主义外向型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这个时期,拉美地区开始纠“左”(经济)运动。债务危机的压力使得拉美各国原来实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内向型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开始实施以贸易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为。
具体包括:
(1)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市场化的经济体制;
(2)大力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3)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取消出口管制,重新开放外资
但是,拉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并没有在发展速度上得到体现。故而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上,左翼经济思维过于严重,拉美各国都出现了明显的低谷时期,而这个时期使得拉美国家的规模经济发展的先发性,反而变成了劣势。
二,内政方面。
这里主要说智利和阿根廷。说说这俩国家主要213的地方。举例子为主。
阿根廷:
激进经济改革,试图通过政府法令来推动工业增长,伊里亚政府几乎冻结了物价,强行恢复工资,投入公共设施,并增大公共开支,推动消费和出口。
213原因:
没有考虑到各产业部门在流动经济里面的收益,过分依赖行政手段达到规模调控。遭到了企业界,工业联盟,农业联盟的联合抵制。故而,虽然激进经济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来说是不畅的。
为什么要举这么一个例子呢?因为阿根廷从70年代开始,到军事经济和庇隆主义时期都没有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处理本国国有企业和外国资本企业在某些领域的竞争关系,以求得良性。
2,如何把控行政手段在规模经济调控中的尺度,并如何兼容企业的利益,求得共同发展。
3,如何处理通货膨胀和把控货币政策调节债务。
4,如何处理进出口产业和基础产业中的税制调节。
5,如何处理广泛的收入差距增大,以及中产阶级贫穷化。
智利类似阿根廷的问题他几乎全有,而且还多了几个智利特色产品。
1,新自由主义改革后,贫富差距更大。
2,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很低,改革非常粗放。资本投入和劳动集中全部集中在了几个优势产业,其他产业几乎被完全架空。
3,极度依赖外部市场,因为能够贡献产值的部门几乎是自然资源和农业部分的出口与加工,产品较为单一。
三,地缘政治方面。
(这一段有时间来补充,这里简单说一下)20世纪下半叶的政治格局是延续的战后制定的体系,最后分割到了冷战,到最后苏联&东欧的崩溃。故而,整个20世纪各国的议价能力包括这么几个:
1,战后体系的话语权。
2,政治阵营的选择和扮演角色。
3,与核心国家(美苏)的外交关系。
那么,事实上南美国家在以上三点上都不具备什么优势,战后体系中拉美的话语权远远称不上有影响力,整个第三世界捆绑起来才勉强发出一点声音(我朝是假装第三世界,不算)。
在政治阵营中一直是单纯的“稳定工具”而存在,左翼激进的拉美国家和左翼偏中的拉美国家间的政治形态的动荡,一直是美苏在西方后院的博弈筹码。故而,在各自政治阵营中,拉美国家均是没有什么主导能力的棋子角色。而由于以上情况的存在,他们和核心国家的关系也很难达到相对高层次,对等的对话层面。
而这一切在冷战结束前后才由于世界经济产业变革的动力,使得格局有所改变。但是在后发优势上,拉美国家比不过议价能力更高的亚洲国家,亚洲的政治态势才是整个新世纪的对话主体,故而,在上世纪末到可以预见的未来,拉美国家的战略扩散基本上只能局限在本区域,不太可能有太多世界性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