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苏新宁:求解人生方程

  

  图片来源:交汇点新闻

  苏新宁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奖者,南京大学教授。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选择、追求、探索、赶考的历程,谁都要以自己的言行留下一份庄重的答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的南京大学教授苏新宁,他在求解人生方程历练中,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人生答卷。

  人生形象——立德树人 坚定不移

  职业的选择,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点不同,其择业观也不尽相同。在苏新宁的心中,始终有一方圣土,那就是做一名光荣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执着耕耘,不断前行。

  苏新宁担任研究生培养教学任务,从不计个人得失,加班加点,夜里1、2点入睡更是家常便饭,在面对常人难以想象和克服的困难面前,却坦然处之,深得学生、同事、领导的广泛认可。

  2004年一次医疗事故,苏新宁双耳失聪,他既听不见别人说话,也听不见自己说话,无声的世界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苏新宁常驻立在病房的窗前发呆,望着明亮的天空,。却觉得一片漆黑,“死了算,真不想活了”的想法时常在脑海里闪现。家人、同事、学生心急如焚,于是大家轮流排班,保证24小时有人陪伴。但没多久,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苏新宁又重新振作起来,“没有了耳朵,我还有眼睛和手。”于是苏新宁的身影又出现在教室里:为避免讲错话说错字,他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为控制声音大小,他让学生随时通过手势来提醒自己,一堂课下来,人几乎虚脱,有的学生甚至含泪聆听苏老师的讲课。在指导学生科研方面,由于无法直接使用语言交流,就依赖网络,但许多需要当面交流的科研问题,他就让他人以纸和笔代嘴,虽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生理压力,他依然认真完成学生论文的审读修改,就是在这样无声交流的两年(2004-2005)中,苏新宁仍指导了7名博士毕业生和7名硕士毕业生。

  他的学生叶文豪动情地说:“我家里出了一些状况,苏老师非常关心,时常询问家里的情况。‘老师’与‘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亦师亦父亦友,如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灵,我为有这样的恩师而感到自豪。”

  他的学生王伟则讲了一则故事:“有一次重大项目结项,需要在短时间内提交材料,其中包括十几万字的书稿。苏老师带着我们一项项的核对,甚至书稿中格式的细节也不放过,一幅幅图,一个个表的核实。苏老师对待学术的认真态度和勤奋治学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信念——科研攻关 坚忍不拔

  如果说理想是人生的美好境界,那么信念便是登堂入室的坚实扶梯。有了坚定的信念,即使风吹雨打,也不轻言放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苏新宁就是科研战线上坚忍不拔的一面旗帜。

  1998年,为把情报学的研究拓展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苏新宁和几位同事产生了编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想法,在争取到校领导的支持后,他又说服了其他相关同志,全身心投入到CSSCI的编制之中去,之后又顺势而为,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期刊影响力、图书影响力)的大型分析报告(合计500余万字,被学界称为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力报告“三部曲”)。

  这是一项大型工程,整个过程历时10余年,期间的艰辛可想而知,单单是数据的处理和校对就十分繁琐。在数百万数据中不仅要纠正作者或数据输入中的错误,还要了解机构的变化和杂志的沿革,如高校名称、期刊名称以及作者单位的变化等,这些数据都要进行归并和统一,否则将会对他们的统计分析带来讹误,甚至导致错误的分析结论。为此,他们在网上建立了讨论群,常常讨论到深夜。为了一条数据的正确,他们经常反复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图书影响力报告》中遴选出的每一本书,他们都要到国家图书馆的书目中反复核对,统一书名和作者,仅是数据的处理和校对,他的团队数十人就花了两年多时间。

  但这对苏新宁等学者来说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早就养成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攀登的精神。他们以苦为乐,视紧张为常态,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总是能够完满完成各项任务,即使这个任务迫在眉睫,在别人看来是难以完成的那种。有一次,教育部突然要求项目组在四天后的一次会议上汇报演示CSSCI,苏新宁带领三位研究生三天三夜没睡觉,完善了系统,处理了数据,圆满的完成了会议演示和汇报,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如今CSSCI已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评价的重要平台,也为提升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全国的地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三部曲”出版时,也引起了学界的轰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媒体纷纷报道,称之为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由于成绩突出,苏新宁于2012年被教育部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是情报学学科首次有人入选。很多人直呼不可思议,纷纷向他祝贺,但他对此却看的很淡。苏新宁说:“学者不应以获奖为目的,而应立足于促进学科发展。”

  人生色调——关心国事 坚持不懈

  人生是个大舞台,人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色彩,人生就是以这种多色彩、多层次体验使我们生活富有生机和活力。身为民进会员的苏新宁,时刻不忘增强履职意识,强化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怀揣“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责,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受、使命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向高层送关键之言,献务实之策,着力增强参政议政的实际效果。

  近些年来,苏新宁带领学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机关报上撰文,向中办提交内参,向政府提交建议。单独和与学生合作发表在《人民日报》文章1篇、《光明日报》4篇;中办内参3份;中办专报信息1份,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建议数份。这些建议都得到了国家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人的关注。例如由于科研评价体系等因素,造成中国的学术论文大量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这确实促进了中国的论文走向了世界,产生了国际影响。但由于优秀论文的“外流”加大了我国顶级科技期刊同国外顶级科技期刊的差距,对我国创建一流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极为不利。另外,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需要支出一定的费用;而国内的学者如果想看相关文章,也必须购买国外相关数据库,导致了我国大量的科研经费外流。苏新宁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和博士王东波一起撰写了《我国优秀学术论文急速外流影响研究型强国建设需引起关注》,于2015年11月作为内参提交到中办。

  人生规划——搏击探索 坚强如钢

  直面苏新宁教授走过的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语:人生就是搏击,探索可获真谛。苏新宁表示:“要探索真谛就要开拓搏击,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等待和观望。”谈起近期从事的研究,苏新宁侃侃而谈:“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技术的普及,为情报学学科发展带来了契机,如何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学理论重建,更好发挥情报‘耳目尖兵参谋’甚至‘引领’的作用,从被动变成主动,是我关注的重点。”

  苏新宁表示:“长期以来,情报系统和决策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往往都沿着自己独立的轨迹运行,互不相交。在一些发生过的突发事件中,决策部门缺少有力的情报支持,或情报系统无法介入应急响应的决策支持,致使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效果不理想。因此,应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快速响应的情报体系也是我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65岁的苏新宁不再年轻,瘦弱的身体并不强壮,可是从中喷薄而出的激情和豪迈却汹涌澎湃。究其原因,我想答案就在这里——“经常有人问我,你这么辛苦为哪般?我总是回答‘是一种信念在支撑着我,那就是能够为提升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地位贡献自己的绵溥之力,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为搭建一个比较客观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平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作者:丁榕 和法平)

  来源:中国网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