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常见繁殖障碍性病毒病的综合防控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养猪业生产中的主要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非典型猪瘟、圆环病毒等。猪患病后一般表现为后备母猪达到性成熟、体成熟后不发情或母猪(包括初产和经产)断奶后发情间隔延长、不发情;母猪屡配不孕;妊娠母猪早期胚胎死亡、流产,产弱胎、木乃伊胎或死胎。此类疾病传染性很强,母猪一旦感染,传播迅速,造成繁殖障碍,繁殖障碍是导致母猪淘汰最主要的因素,也使得母猪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非妊娠、非哺乳的状态,严重影响了规模化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养猪户应增加对引发母猪繁殖疾病的防治投入,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
综合防控措施:1.加强猪场的消毒工作。做好出入车辆的控制与消毒。传播疾病最大的风险为外来运猪车,有条件的猪场可在场外设立生猪中转站,外来运猪车只能到中转站;做好人员的控制与消毒,外出回场人员需隔离消毒5天,才能进入生产区;做好进场物资的消毒,可选用紫外线消毒或喷雾消毒;每周定期对生产区消毒2次,特别要对产房、产床进行严格消毒,减少环境中病原体数量。2.做好后备猪引种检疫和驯化。原则上坚持自繁自养。大多数情况下,补充后备猪之后,猪群繁殖障碍性疾病就会增加,即木乃伊胎、死胎、流产等现象增加。因此、做好种猪引种的严格检疫和后备猪的驯化工作,可减少因补充后备猪带来的繁殖障碍性疾病风险。在引进种猪时应认真了解种猪的免疫程序,严禁到疫区引种。引进种猪后应在隔离舍进行隔离观察,并进行相关的监测,结果阴性、临床观察无症状出现,接种有关疫苗产生免疫后,才可进入饲养。若发现可疑病猪应及时送检。3.做好猪场生物安全。谢绝外来人员参观,进出人员严格消毒;定期灭鼠、灭蚊蝇,消除蚊蝇滋生的条件;猪场内禁止养猫、狗、禽类,防止鸟类和野猫进入猪舍;严格做好病死猪、胎衣等的无害化处理,病死猪要进行焚烧或深埋。4.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类应激。降低疫苗注射引起的应激,在注射疫苗前后3天投喂抗应激药,选择在早上天气凉爽时注射疫苗。后备母猪饲养密度过大将会出现乏情问题,应根据栏舍大小,确定合理的饲养头数。种猪每天饲喂青饲料0.5千克,补充天然的维生素、氨基酸和纤维等,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和肠道健康。公猪诱情可促进母猪发情,诱情公猪的选择很重要,应选择性欲好、气味浓、口角泡沫多、善于交流的公猪。后备母猪和发情不好的母猪适当放至运动场运动,对促进发情也有一定的作用。后备母猪配种时的背膘厚应达16~18毫米,母猪分娩时背膘厚应控制在17~20毫米。5.制订科学的淘汰机制。对繁殖力和生产力低下的高龄母猪及时淘汰;对患有难以确诊和治愈的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母猪,为避免加剧损失,应及时淘汰;对检出按国家规定需要进行扑杀的患病母猪必须坚决淘汰。6.做好母猪的药物保健。母猪产前产后5天:阿莫西林一日剂量按体重20~40毫克/千克拌料或饮水1次口服,防治乳腺炎、子宫内膜炎、产后热,若母猪产后发热较严重可注射头孢噻呋。母猪断奶前后5天:阿莫西林一日剂量按体重20~40毫克/千克拌料或饮水1次口服,或0.2%土霉素拌料,防治乳腺炎、子宫内膜炎及断奶应激反应。7.做好种猪群的免疫。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是预防和控制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根据当地疾病的流行种类和流行特点、猪场的实际情况、猪群平均抗体水平、疫苗产生抗体时间和免疫期的长短,制订合理的防疫计划,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程序化免疫接种。尤其做好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猪瘟等疾病的预防免疫工作。此外,要定期进行相关抗体检测,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母源抗体水平。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