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优点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解决“弯腰”问题。采用机械插秧,解决了农民多少年来进行弯腰插秧的历史,极大的减轻了劳动强度。可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插秧机栽插的水稻杆子粗壮,与传统方式栽插的水稻相比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更加有利于收割机进行收割,并能减少谷物损失。可以实现水稻稳产高产。利用插秧机栽插水稻,因其是实行宽行密蔸的栽插方式,利于水稻通风向阳,充分接受日照,能使水稻颗粒更饱满,空壳率大大降低,从而实现稳产高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用机器插秧,可以栽插作业0.2~0.5hm2/h的面积,是人工插秧的8~10倍,工效高,速度快。让农民看到了农机装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威力。也使农民从繁重的插秧中解脱出来。可以节约水稻种植成本。插秧机栽插水稻,行距达28cm,通风向阳效果好,与传统栽插方式比能显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杂草的滋生,节约农药费用、除草剂费用。另一方面插秧机栽插不要雇请人工插秧,可节约雇人成本。

  2  现存问题2.1  育秧过程的问题2.1.1  水稻播种量过大。一些农民为了提高本田的单位产量,根据自己的耕种经验,单位面积的播种量过大,有时甚至超过标准播种量规范的1倍以上。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秧苗之间的距离过小。对于江南地区来说,在连续阴雨、低温、日照少的气候环境易出现通风不畅、霉菌滋生、大面积腐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秧苗移栽,会影响水稻的长势情况,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人力劳力的浪费。2.1.2  育苗后期水管理问题。一些水稻秧田在种植初期时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没有在秧田中开挖给排水沟渠,在育苗后期往往会出现因缺水而导致的干裂问题。此时遇到严重降雨天气时就会出现提秧断裂的问题,从而给后期的插秧造成巨大阻碍。此外,还存在露插或插秧过多等问题。2.2  育插秧机本身的技术存在问题插秧机若要正常运行,需要满足下述条件:一是必须采用带土秧苗移植才能使用插秧机,此外必须要求秧苗叶龄2.0~4.5叶、苗龄15~20d、苗高12~17cm。若秧苗过高,插秧机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二是本田水的深度不能过深,当水深度过深时,插入秧田的秧苗露出水面的部分过少,此时插秧机本身难以操作,而深度过浅,则会造成秧苗难以进行移栽等后续问题。因此,本田水的深度是影响插秧机工作的重要因素。2.3  农民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较慢一些农民坚持认为自己的经验、祖先的经验最为有效,拒绝采用机械化的设备。有些农民愿意尝试使用,却自身能力又不够,难以正确掌握插秧机的使用方式,人力成本环境直接造成了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农民的推广应用。

  3  解决措施3.1  采用农田大户进行集中种植的方式我国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这种耕种模式具有较高的作业效率,也能够极大的调动农民的种植热情,不断提升农民的种植效率,对我国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小门户的耕种模式已不相适应。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采用农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企业等大户种植的耕种模式,只有集中化的生产作业,才能大规模的应用机械化设备,才有利于机械化育秧技术在水稻耕种中的应用。3.2  加大对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宣传力度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从根本上还是要转变农民的意识。因此,要持续不断的加大对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宣传力度。要不断提升农民的基本素质和意识,不定期的组织专门的培训和宣传,给机械化育插秧的推广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机械化的育插秧。此外,还要尽量消除部分农民对于现代机械化设备的一些认知误区,使其接受和认可,才能积极地使用。都可以在会上表达自己对机械设备的疑问、经验或建议等。可以聘请专家在交流大会中向农民详细介绍机械化设备的特点,以及应用机械化设备产生的优越性等。此外,还可以在交流大会中介绍使用机械化设备应当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使农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到机械化插育秧技术的特点和实用性等。3  改进已有的给排水系统由上文的介绍可知,农田的给排水设施与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重视对农田中给排水系统的改进,通过实现农田给排水的科学、合理、有效运作,控制农田水深处于最佳深度,并且能够根据实际的耕种情况、秧苗情况等进行调整。只有具备良好的育插秧基础环境,才能够保证机械设备的有效推广。

  4  加强对相关技术力量的培养要重视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机械设备的基本构造、操作原理,在日常使用中遇到一些常见问题能够自行解决,使农民充分体会到应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便捷性,才能让他们愿意尝试运用。

  5  加强对农机、农艺结合方式的研究加强对农机、农艺技术的研究,大力培育农业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攻克目前的技术难题,才能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机械设备,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农民的实际耕种需要。只有农机和农艺部门充分的配合,相互了解彼此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需求,才能够找到机械化设备的改进途径,通过不断的试验,找到最适合当地情况的改进技术和方法,最终打造完善的农艺技术体系,不断推进水稻育插秧技术的推广。编辑:范璐维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