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曹操最大的竞争对手 袁绍为什么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对袁绍挟天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袁绍当初明明可以挟天子令诸侯,袁绍为什么没有那么做?

  一直以来,人们称赞曹操在汉献帝落难之际,于诸侯之中抢先“奉迎天子”,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政治远见和雄才大略。自此之后,曹操把汉献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具有了打击竞争对手的正义性,获得了政治优势。

  而作为曹操最大的竞争对手、汉末最强诸侯的袁绍,却没有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也被不少人认为是由于袁绍目光短浅,不如曹操的依据。更进一步认为,正是因为袁绍没有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导致他与曹操在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直至官渡之战输给了曹操。

image.png

  但是当我认真翻阅相关史料后,却发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远不是一句袁绍目光短浅所能定论的,那袁绍为什么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点,“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曹操集团这边独创的,袁绍的阵营里也有人提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双方集团里的人都有赞成和反对的。

  也就是说,曹操和袁绍在这件事上的差别,不在于有没有想到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当双方手下有的谋士都提到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的人则反对的时候,他们两个人采取了不同的选择。曹操同意了,而袁绍则拒绝了。

  曹操集团这边最早提出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毛玠。在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出任兖州牧的时候,毛玠向曹操献策,提出了这个想法。当然,原话不是这么说的,原话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image.png

  后来到了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从长安返回了洛阳,曹操的另一个谋士荀彧提出要奉迎天子,迁都许昌。当时有的人反对,他们认为山东未平,韩暹、杨奉刚刚把天子迎接到洛阳,骄横难制,现在不符合迎接天子。

  但是荀彧一再劝说曹操,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亲自率军到洛阳迎接汉献帝。

  袁绍集团这边最早提出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沮授,在兴平二年(195年),沮授在得知汉献帝从长安到达河东,还没到洛阳的时候,他就劝说袁绍:“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这比荀彧提出的还早。

image.png

  而袁绍手下的另两位谋士郭图和淳于琼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现在汉室衰微,已经无法复兴了,咱就别折腾了,如今天下大乱,群雄争霸,看谁能笑到最后。要是把汉献帝迎接到邺城的话,他是天子,按照规矩,凡事都要向他汇报。你要是听从他,自己的权力就会受到削弱,要是不听从,又会违反礼制,被扣上乱臣贼子的大帽子,左右为难,办事很不方便。

  袁绍觉得郭图、淳于琼说得有道理,而且汉献帝成为皇帝本来也不合袁绍的意愿,所以最后拒绝了要把汉献帝迎接到邺城的建议。

  通过上述的历史记载,我们了解,袁绍之所以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为:

  第一,他认为郭图和淳于琼的分析是对的,汉献帝是块烫手山芋,把他弄到自己手中,相当于是请了个领导回家,自己的权力会受到制约。

  但是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个理由其实是不能成立的。汉献帝就是个傀儡,空有天子之名,手中无兵无权,而且还在你袁绍的眼皮子底下待着,那还不是你想干啥就干啥吗,他敢表示反对吗?怎么可能会掣肘制约你呢?你看后来的曹操就了解了,曹操把汉献帝弄回了许昌,汉献帝管得了曹操吗?

  第二,此时的天子是汉献帝,汉献帝是董卓立的,当初袁绍极力反对董卓废掉汉少帝、另立汉献帝。之后袁绍逃出洛阳,还因为这个事儿,联合关东地区的豪杰,起兵讨伐董卓。在这个过程中,袁绍甚至想要立汉朝宗室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只是刘虞死活不同意,这事儿才作罢。

  所以能看出来,袁绍与汉献帝的关系非常的尴尬,如果这时候他要去迎接汉献帝的话,他面子上过不去,心理负担,心里迈不过这道坎儿。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在史书中我们还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解释为啥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中一个就是袁绍自己想当皇帝。著名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家何兹全先生在《三国史》中甚至说,这是袁绍不迎奉天子的根本原因。

  这一点从后来发生的两件事就能看出端倪。

  一是,袁绍在彻底打败公孙瓒之后,拥有了冀并青幽四州之地,拥兵数十万,手下谋臣良将无数,已经成为了汉末最强诸侯。随着实力的增强,他的野心更大了,给汉献帝的进贡也渐渐少了。

  他的弟弟袁术因为称帝,遭到了群起反对,走投无路,想投靠袁绍,于是写信劝袁绍称帝,估计同时也想把自己手中的传国玉玺给袁绍,袁绍是怎么做的呢?他暗自同意了。当然,后来袁术在投奔袁绍的路上,被曹操派刘备率军拦截,这个事儿没办成,但是也能看出袁绍内心的想法。

image.png

  二是,袁绍有称帝的想法后,又怕遭到手下人反对,不敢直接提出来,于是想了个招儿,他让主簿耿苞秘密给自己上书,大概意思就是说汉朝气数已尽,劝袁绍称帝,这是天命所归。

  袁绍收到这封上书后,公布了出来,让手下的文臣武将都看看,想探探众人的态度。结果其他人都不买账,说耿苞说这种话是妖言惑众,该杀。一看众人的态度,袁绍为了堵住悠悠之口,只好把耿苞给杀了,显示自己绝无称帝的野心,可怜耿苞成了替死鬼。

  因此,通过这两件事你就能看出来,当时的袁绍已经很清楚大汉王朝不行了,早晚要完。如今群雄割据,彼此攻伐,为的是什么?为的不就是想取而代之嘛。

image.png

  论出身,自己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有几个人比得上。论功劳,自己年少成名,诛除宦官集团,当选联军盟主,讨伐董卓。论实力,自己已有河北四州之地,拥兵数十万,放眼天下,谁能是我的对手。

  正是有这样的底气,袁绍心里恐怕早就认为,未来扫荡群雄,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人是自己。既然如此的话,把汉献帝弄在自己身边,自己还怎么称帝呀,稍微一不小心就要背上篡汉的名声,那自己这一世英名不就全毁了吗?所以他不敢这么做。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挟天子以令诸侯”对袁绍的重要性,没有对曹操的重要性那么大,这也促使了袁绍在这件事上主观上没那么积极。

  我最早看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一直有个疑问,挟天子怎么能令诸侯呢?当时群雄割据,汉献帝早已没有实权,他的命令谁听呀,你曹操拿着汉献帝的命令去打击割据的那些诸侯们,人家能听吗?

image.png

  而且事实上,也确实没什么人听,曹操奉迎天子之后,刘备、吕布、张绣该打曹操还是打,从来没有因为天子在曹操那边就服从了。

  甚至有一次,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也不接受,因为曹操自己是大将军,太尉在大将军之下,袁绍感到屈辱。最后还是改封袁绍为大将军,这事儿才解决。

  那曹操奉迎天子还有啥用呢?后来看过一些学者的分析,才豁然开朗,挟天子不能令诸侯,但是可以令士族、人才。

  当时那些士族等社会精英经过多年的儒家教育、皇权教育,是非常看重正统性的。天子在曹操这里,证明汉朝中央政府在这里、天下正统在这里。汉室虽然衰微,但毕竟是过去四百年统治天下的正统王朝,是所有人唯一认可的合法政权,是大义所在。因此,这些社会精英在这里工作,才会觉得名正言顺,光明正大。

  曹操自己声望有限,需要借助天子这面旗帜,才能进一步招揽大批人才,为己所用,不断壮大。

image.png

  而袁绍则不太需要借此手段笼络人心,招揽人才。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年少成名、仗义疏财、广交朋友,诛除宦官集团,后来又讨伐董卓,这些都为他赢得了极大的政治声望,获取了大量的政治资源。

  也就是说,不需要打出天子这块招牌,袁绍凭借自己的名望,就能让群贤毕集,为己所用。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曹操的声望和实力都比袁绍弱,所以必须要借助汉献帝这块招牌,才能广揽人才。

  由上述分析可知,袁绍当时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政治目光短浅所导致的,而是经过了自己的深思熟虑。虽然这些想法在当时和现在的一些人看来可能不对,但是袁绍确实是仔细想过了。可以说,袁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自己的智慧、能力所及范围之内,做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