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手握大军却见死不救 左良玉为什么还能称为忠臣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左良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亡明之天下者,左良玉也
康熙皇帝曾经为郑成功亲题过一副对联,里面有对左良玉郑成功等大明将领的评价:四镇多异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上联是说当年南明的四个总兵,个个拥兵近百万,其中宁南侯左良玉号称拥兵70万(也有说80万的,还有记载说实际只有30万)。清军南下时,这些总兵个个不战而降,所以说“四镇多异心”,整个明朝,只有郑成功金门厦门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下联是说南明五个小朝廷,福王、唐王、桂王、鲁王皆无寸土,只有郑氏台湾一隅抵抗清朝,证明海外有明朝孤忠。
可见清朝康熙皇帝高度评价了郑成功的抗清行为,对左良玉等一帮明朝将领,非常不看好。左良玉属于:对上不能尽忠,对下烧杀抢掠。
这样的评价出自敌军首领康熙皇帝,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充分说明左良玉等人,完全没有为大明王朝做到自己应尽的职责,这一帮人对大明王朝的灭亡是有直接责任的。
左良玉辜负了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对左良玉是非常器重的,对左良玉的要求,几乎都一一满足了,为的就是让左良玉能够为大明王朝出生入死建功立业。据记载,甚至就在崇祯帝上吊前夜,左良玉还被加封为"宁南伯"。
左良玉的实力也实在不小,朝廷不得不倚重他。崇祯十七年,朝廷封赏他,赐爵位给他,还封他的儿子为将军,允许他们世代把守武昌。后来北京被困时,朝廷希望左良玉出兵作战,但是左良玉非常迟疑,推迟出兵。等到他的计划上交之后,李自成已经攻破了北京,崇祯帝自杀。
张廷玉编《明史》说:左良玉以骁勇之材,频歼剧寇,遂拥强兵,骄亢自恣,缓则养寇以贻忧,急则弃甲以致溃。当时以不用命罪诸将者屡矣,而良玉偃蹇偾事,未正刑章,姑息酿患,是以卒至称兵犯阙而不顾也。
清初之所以能以三十万之众征服整个中国,也正因为明政权内部的互相倾轧。南明弘光元年(1645),宁南侯左良玉兴兵,以解救太子、讨伐马士英为口号由九江东下进军南京,矛头直指当朝首辅马士英。左良玉就是因为与南京的中央闹矛盾,就挥军东下进行“兵谏”,结果,自然加速了自身和大明王朝的灭亡。
有人说左良玉挥师南下,是出于挽救大明的本心,是出于后悔自责没有出兵北京城救下崇祯。实际上,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崇祯皇帝之死,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左良玉迟迟不肯动兵,致使贻误战机,什么后悔自责,都是兵谏谋反的借口。
左良玉的清君侧行动,直接导致弘光政权内部同室操戈,使清兵顺利地攻占南京,弘光政权灭亡。左良玉死后,其子率部投降了清兵,左良玉军事集团也最终不复存在。
左良玉其人
左良玉(?-1645年),字昆山,山东东昌府临清州(今山东临清)人。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宁南侯。左良玉小时候是个孤儿,被叔父养大,连母亲的姓氏都不知道。许州兵变时,左良玉的家人又全部被杀。
左良玉确实有值得表扬的军事才能,虽然奸邪有余,忠勇不足,但是在镇压农民军的战争中,他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部队,最后日益骄横跋扈,成为拥兵自重的一方军阀。
追击张献忠时,左良玉故意放了张献忠一条生路。大战李自成的朱仙镇战役,又是他率先跑路,扔下友军苦苦支撑,叫明王朝大批精锐赔光。
明朝的仗越打越糟,左良玉的队伍却是越扩越大,几十万兵丁在手,实际上不过是几十万张嘴等着崇祯皇帝给饭吃。麾下军队所谓的八十万大军,除了降兵降将,大部分是闻风而来的匪兵贼兵,为了跟着左良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据说左良玉的部队经过的地方几乎民不聊生,甚至兵丁奸淫杀害妇女,毫无人性可言,更不要说什么军事纪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