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洪秀全比有哪些差别?

  朱元璋与洪秀全比有哪些差别?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古代,每当遇到了天灾朝廷无法控制时,就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国历史六次农民起义中,只有元末朱元璋起义成功了,而和朱元璋一样反抗少数民族政权的洪秀全,他们都以宗教作为组织和发动起义的工具,均定都于南京,都有一个北伐西征与东讨的问题。只是时代不同,结局不同罢了。

  元朝末年,韩山童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自此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朱元璋去投奔了郭子兴,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视他为心腹并将养女嫁给了他。朱元璋见濠州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于是南下滁州。在浙西驻扎6年,奉行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地扩张自己的实力。

  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控制着江左、浙右各地,西边与陈友谅部相邻。不久后,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听取刘基的意见,用计击败陈友谅。在消灭陈友谅后,又进攻东面的张士诚和方国珍,一统江南。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共同起来反对元朝统治。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而洪秀全率领的农民起义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道光年间,洪秀全屡应科举不中,他翻阅以前在广州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详读之后萌发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观念。遂吸取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写《原道救世歌》,并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创立“拜上帝教”。

image.png

  咸丰元年,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攻克南京,入城后,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都之后,洪秀全分兵占领长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并摧毁江南、江北大营,攻克镇江、扬州。

  到了南京以后,洪秀全简朴的生活作风急转直下,他为江南的繁华所迷惑,开始乐享其成,追求声色,大兴土木,动用成千上万的劳力建设天王府,他还模仿封建帝王的排场礼仪,规定众多的服侍人员,不思进取。咸丰六年,洪秀全为争权而诛杀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带领大军负气出走,脱离天王指挥。自天京事变及翼王出走后,洪秀全虽然掌握了朝政大权,太平天国却开始走下坡路。随后,他迅速启用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将领;并以洪仁玕为军师,颁布了《资政新篇》一书,积极推行新政。同治三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岁。他病逝世后,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能成功而洪秀全却失败了呢?

  从战略方面来说,朱元璋在一统全国的军事过程中,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战术,得一地守一地,建立了相当稳固的根据地,有卓有成效的屯田制度。而太平军在定都南京之前执行了的是流寇主义的军事路线,攻克武昌及其下游诸重镇后均弃而不守,致使南京刚刚攻下,尾追的清军就在江南江北扎下两座大营。

  朱元璋和洪秀全定都南京后,都进行了北伐,但两相比较就相差甚远了。朱元璋是在一统江南后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北伐的,当时元王朝已腐朽不堪,且又忙于内战,朱元璋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部署,先北定山东,再回师下河南,进据漳关,封其门户。而洪秀全的北伐,则形同儿戏,命令人仅两万的北伐军“疾趋”清王朝都城,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从个人方面来说,朱元璋虽是标准的贫苦农民出身,但他是乐于读书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与知识分子有共同语言,麾下有李善长、刘伯温等文人做参谋组成强大的智囊团。

  洪秀全狭隘的地方主义是他争取不到奇才的原因之一。他核心圈子里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广西人,两湖三江的儒士文人无法插足于洪秀全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并且太平天国以宗教起家,而且还是中西结合,这让很多读书人很不屑。

  农民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压迫揭竿而起,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勇气,如果还能有所成就,那就是一种值得称颂的能力。同为底层农民出身,朱元璋摆脱了小农阶级的弊病和局限,拥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成就了一番霸业。而洪秀全则差之千里,取得一定胜利后就贪享乐,骄奢淫逸,最终只能是失败告终。这就是眼界不同的结果,只有胸怀天下的人才堪当开国太祖,而鼠目寸光的人只能在历史上溅出小小水花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