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提拔三个人为相,结果这三人没一个善终
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朱元璋想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人选,征求刘伯温看法,刘伯温表示极力反对,并分别对皇上说了反对的理由:
1、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
2、汪广洋也具备当丞相的才能,气量比杨宪还小;
3、胡惟庸比喻驾车的马,这只马不但拉不好车,还会把车弄翻。
后来,这三人前后都做了丞相,结果都被朱元璋杀了。
朱元璋想提三个人为相,刘伯温都反对。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朱元章在登上皇帝位时向刘伯温请教,让谁当自己的宰相更好?其实最开始朱元璋是想让刘伯温来当这个宰相的,只不过刘伯温太聪明了,一下子就看透了朱元璋,因为他这个人生性多疑,因此如果刘伯温做到宰相位置掌握大权,那么必定遭到朱元璋的怀疑,那还不如不做,因此刘伯温直接拒绝了朱元璋的提议。
看到刘伯温拒绝朱元璋也放下心来,顺势提了另外三个人,看谁更适合当宰相,他们分别是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我们来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人,首先杨献跟刘伯温的关系并不好,脸上还有一点儿小矛盾,而且杨献这个人人品不咋滴,还有点儿小心眼,不太适合当宰相,因此刘伯温直接给pass了。而汪广洋这个人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刘伯温就没把这个人物给放在心上,甚至都比不上杨献。因此刘伯温也想都没想就把这个人物给否决啦!那最后一个自然就是胡惟庸。
这三个人里边儿就胡惟庸的才能和眼界都还是能配上宰相的位置。其实刘伯温在听到这三个名字的时候,就已经明白,朱元璋来问刘伯温这三个问题,只不过是走下过场,其实他的心里边儿已经有了宰相的人选。因此在胡惟庸当选宰相之后,刘不问直接告老还乡。我从后来的结局来看,洋县广广阳和胡惟庸都没有落下一个好下场。
为何三个人都没好下场?
第一位杨宪
他的死还和前面提到的李善长有关系。杨宪在有了实权之后,将矛头对准了昔日宿敌李善长,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诋毁李善长。他宰相的位子坐的还没有一个月就遭到李善长的弹劾,而且由于他多次诋毁李善长引起朱元璋反感,最终引来杀身之祸,被朱元璋处死。
第二位汪广洋
汪广洋是朱元璋的早期追bai随者。后来朱元璋给汪广洋颁发了一张避免死亡的金牌,这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金牌。这张金牌可以救李善昌两死,但最终李善昌在朱元璋的屠刀下惨死。
说起朱元璋杀人的流言,他为什么主动给汪广洋一张避免死亡的金牌?与这些功臣相比,朱元璋非常重视汪广洋。他还说,汪广洋在公众面前排名第一,而在统一战线的徐达排在第二位。也就是说,自从汪广洋跟随朱元璋之后,他就一直在朱元璋的前线担任军马养粮的顾问。
这也是朱元璋如此看重他的原因之一。然而,汪广洋当上宰相后,变得越来越专横,甚至逼退刘伯温。有时候朱元璋很生气。然而,汪广洋很了解自己,于是选择了离开。
然而,汪广洋一直呆在北京直到离开。他和胡伟勇仍秘密携手将王广阳带走。结果,朱元璋知道自己的秘密阴谋后非常生气。此后,他镇压敌人的信件,秘密释放外敌使节封杀功绩,使汪广洋的罪行更加严重。
他隐藏的小动作真的成了朱元璋愤怒的根源。朱元璋不再无视自己给他的金牌,杀害了包括家人、妻子、妇女和兄弟在内的十余人,成为朱元璋上台以来的大案要案之一。
第三位胡惟庸
洪武六年正月,右丞相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七月他拜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自从杨宪被诛后,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由于皇上宠信他,他开始专权,生杀罢免大事,有些不报告皇上便径直执行;各部门的奏章,凡是与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不上呈;接受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大臣的贿赂不计其数。
胡惟庸开始有野心的导火索是突然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惟庸的野心膨胀起来了,从此开始结党,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中书省吏商皓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皇上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上奏朱元璋说:
“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
于是诛杀惟庸、陈宁和涂节。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与人之间其实应该相互信任。如果当时的古人也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其实他们的江山会非常的重大。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与思维都特别的落后,其实还有一些人是非常与否的,并且有些群主特别的信命理或是天象。在我们这个相信科学的时代,对于他们的说法其实都等于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