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原因是什么?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胡惟庸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胡惟庸不管造反不造反,都是死路一条,因为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收回能与皇权相抗衡的相权。
大家都知道“胡惟庸案”是朱元璋炮制的一个大案,受到牵连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可是这个案子从爆发到处死胡惟庸,只用一天时间,非常诡异。
话说洪武十三年正月,宰相胡惟庸称他家里的井中涌出泉水,是大明之祥瑞,上表请朱元璋来观看这个奇事。当朱元璋的车驾走到半路时,一个叫云奇的太监冲上前拦住朱元璋的车驾,揭发胡惟庸在家里安排杀手,意图骗朱元璋上门后弑君谋逆。朱元璋连忙调头回宫,站在宫墙上一看,临近的宰相府里果然暗伏有杀手,于是朱元璋当即将胡惟庸逮捕,几个小时后处死。
此事说来特别诡异,疑点甚多。太监云奇是怎么知道胡惟庸家暗伏杀手的?为什么不早报告?朱元璋站在宫墙上能看到宰相府中的伏兵吗?这等大案,为何一天之内急着将主谋胡惟庸处死?此事爆发前三四日,早有涂节等人举报胡惟庸谋反,以朱元璋的性格,怎么会再相信胡惟庸的祥瑞之说,自己送上门?所以这个案子,倒是很像是朱元璋自己安排好的一出戏,目的只有一个,杀胡惟庸,废相权。
胡惟庸并不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宰相,李善长才是。朱元璋最初以李善长为左相,徐达为右相,实际上朝事的处理都在李善长手上,李善长也成为准西势力的首领,这个集团的权力日益膨胀,已对朱元璋的皇权产生了威胁。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这不是李善长个人的问题,而是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所以朱元璋以为换个没有根基的人来担任宰相,就不会和自己抢权了。于是朱元璋逼李善长辞职,在刘基、杨宪、汪广洋等候选人中选择了势力最小、喜欢拍马屁的胡惟庸。
胡惟庸刚开始对朱元璋是言听计从,唯朱元璋马首是瞻。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惟庸发现自己居然能有这么大的权力时,他的骄横性格显露出来,独揽大权,为所欲为,甚至慢慢将朱元璋架空。大臣们的奏章要先经胡惟庸的过目,不利于他的就压下;他提拔奉承自己的人,收受贿赂,权倾朝野,也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
特别是胡惟庸后来发展到不经请示,自己处置外交事宜,更是让朱元璋大怒。一个国家的外交权只能由元首掌握,胡惟庸居然接见越南使团不告诉朱元璋,之后又推卸责任,加上胡惟庸曾将犯罪官员的女儿赏给文臣,更是被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是想拉拢人心,图谋不轨,所以收拾胡惟庸,拿回相权,是早晚的事了。
实事求是的说,胡惟庸毕竟做了很多专权贪赃之事,也许死不冤枉,但因他之死受到牵连的那几万人,绝对是冤枉的。特别是此案最后牵扯出了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长,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全家除了当驸马的长子李祺之外,都被处死。胡惟庸一案,从发生到落幕,整整九年,如果说朱元璋不是借题发挥,是没有人相信的。
总的来说,在朱元璋手下当丞相的,除了不太管[事的徐达之外,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杨宪,概不例外。如果一个丞相被处死,可能是他本人的问题;所有丞相都不得善终,这绝对是朱元璋的问题。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最怕的是手下臣子权力太大,与皇帝争权。朱元璋曾在洪武十一年下令,奏事时不得同时将奏折副本报中书省备份,也就是取消“关白”制度,削弱中书省的权力。在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干脆撤掉了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标志着从秦朝开始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皇权终于战胜了相权。
朱元璋对权力的渴望是没有止境的,他死之前,给子孙定下规矩,以后谁也不许设置宰相,谁要敢在这件事上说东道西,一律严惩。这是老朱家的祖训,终明一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宰相。
至于胡惟庸有没有谋反,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胡惟庸谋反,一定有帮手和证据,只要一查就会见分晓。胡惟庸从被抓到被杀,才几个时辰,明显就是朱元璋杀人灭口。胡惟庸罪名中说他“通倭通虏”,却完全没有证据,只是被强加上去的罪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