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选朱允炆为继承人?朱棣对此竟一直耿耿于怀
朱元璋在位期间苦心经营,将看似妨碍皇族世代统治的人统统杀光,为的就是留给自己的子孙一个宽松的统治环境。可朱元璋一心栽培的继承人皇太子朱标,性格与朱元璋迥然不同。朱标不赞成杀戮,而是主张以“仁”治天下。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朱元璋对太子仁柔的性格很不放心,曾让朱标去握一根荆棘,朱标怕扎手没敢握。朱元璋一把握住荆棘,拿刀把荆棘上的刺一根根砍下来,并对朱标说:“你的性格太柔弱,很多人就像这荆棘上的刺,会对你将来即位不利,我现在就是帮你把这些刺先拔了。”
朱标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人好学勤政,宽厚仁慈,非常适合做个宽仁皇帝。可惜,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标因为在之前视察陕西落下的病,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8岁。朱元璋伤心之余,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选。
有人曾经推荐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作为皇储,其实朱棣是各亲王中朱元璋最倚重的,他11岁便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镇守北平。史书记载朱棣“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在镇守边关,打击残元势力上立了大功。不过,朱棣也是朱元璋最担心的人。
据说,朱元璋曾和众多王公大臣一起登上南京城外的紫金山俯瞰皇宫,在一片赞誉声中,朱元璋龙颜大悦。这时年少的朱棣口无遮拦,一语道破天机:“紫金山上架个大炮,就能炮轰紫禁城!”朱元璋大惊,心里顿时后悔不已,以至后来他又命令修建更为广大的外郭,把包括紫金山在内的一些重要地方围起来以加强防御。这次事件朱棣惹恼了朱元璋,朱元璋看出朱棣将来很有可能是皇太子的最大威胁。
朱元璋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决定立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炆为继承人,为此,朱棣一直耿耿于怀。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了皇位,改元建文。这位年轻的皇帝和他的父亲一样报着以仁治国之心治理天下。建文初年,社会稳定、政治开明、百姓称颂、洪武时期的高压政策被结束,阴森恐怖得南京宫殿一下变的光明起来。
不过建文帝朱允炆更适合去做一个文人,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上却优柔寡断,历史无情地剥夺了他做个太平天子的想法。这一时期,各地藩王的力量已经对朝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听取了齐泰、黄子诚等人的极力劝奏之后,朱允炆下令“削藩”,把诸位位高权重的皇叔贬为庶人。而朝廷的最大隐患是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允炆便派人严密监视朱棣。
为了瞒住朝廷,堂堂燕王竟装疯卖傻,当着朝廷官员的面满地打滚,乱吃秽物,浑身哆嗦,终于骗过了朝廷。私下里,朱棣却积极训练军队,打造兵器,积极备战。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经过充分准备的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朱棣与南京朝廷打了三年苦战,建文四年六月初八,朱棣大军终于包围了南京。当大军攻进皇城时,发现奉天殿火光冲天。原来朱允炆为了不落入朱棣之手,同自己心爱的奉天殿同归于尽了。
士兵们从废墟中扒出了几具烧焦的尸体,但并不能辨认出哪具是朱允炆的尸体。朱棣还假惺惺地流泪说:“小皇帝呀,我是为你扫除奸臣来的,你为什么要自寻短见呀。”朱棣如愿以尝地做了皇帝,改元永乐。但其实朱棣心中隐藏着强烈的不安,他一直都不相信那几具焦尸中真的有朱允炆,为了顺利即位,朱棣匆忙地以“天子礼仪”下葬了几具焦尸。
因为这个皇位是“篡夺”的,朱棣也学他老子那样把忠于建文帝的遗臣“灭九族”、“灭十族”地杀光,南京宫殿又变成了恐怖的屠宰场。其中最惨烈的当属方孝孺一案,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帝师,一代大儒,天下读书人的偶像。建文帝虽死,但方孝孺仍孝愚忠,誓死不从朱棣。朱棣派人从狱中把他请到大殿,方孝孺竟当众大哭,声彻殿宇。连朱棣也被方孝孺的忠诚所感动,竟亲自走下来扶着方孝孺,还劝导说:“先生不必这般自寻烦恼,我现在的行动,是仿效周公辅佐成王。”
可方孝孺反问:“请问成王现在哪里?”朱棣道:“他已自焚而死。”方孝孺接着问:“那为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道:“国家应当有一个年纪大的国君才行。”方孝孺不依不饶:“为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说:“这些都是我们朱家的事情,先生不必为此多虑。”随即示意左右把文房四宝交给方孝孺,说道:“我的即位诏书,非出自先生的大手笔不可。”
方孝孺接过笔砚后,狠狠地甩在地上,斩钉截铁地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一直压着怒火的朱棣终于爆发了:“你不怕死,难道你就不怕被诛灭九族?”方孝孺回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勃然大怒,他无法容忍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竟敢如此强硬顶撞他。
盛怒之下,朱棣当场命人用刀把方孝孺的嘴割破,一直割到两耳根,然后又关回监狱。随后的日子,朱棣开始大肆逮捕方孝孺的宗族门生,每捕到一批人,都让他们一个个从方孝孺眼前走过,方孝孺心中虽痛,可他却假装镇静,头都不抬。
朱棣把方孝孺的九族全部捕获之后,方孝孺仍不肯降服。此时,怒火中烧的朱棣已完全失了理智,他疯狂地将方孝孺的朋友、学生乃至一切与方孝孺有关的人单独列为一族,与九族加起来合称“十族”,共计873人,当着方孝孺的面,全部磔杀(砍成碎块)于市。方孝孺是最后一个受刑,被磔杀于聚宝门(今中华门)外。行刑前,他还写下一首绝命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