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存在这件事情吗

  为什么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明朝庆功楼,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前言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意为功成名就之后,将为自己效力过的人抛弃或者杀死。这一情况在王侯将相家非常的常见,或者说已经演化成一种政治定律。古来,宋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以及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都为这一定律的案例,在民间广为流传。只是,前者为真,后者便是杜撰来的。因为朱元璋总是给人生性多疑的暴君形象,所以民间便信以为真。那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事情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image.png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

  民间流传的“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讲的是,在结束战乱之后,朱元璋登基上位,但是由于总是猜忌权臣将自己的皇位夺走,或者在自己死后抢夺明朝江山。所以朱元璋便想到一则妙计,那就是为这些创建明朝有功之人修筑一座庆功楼。然后在借庆功为由,将这些臣子全部杀死。

image.png

  计划实行之前,只有大臣刘伯温感知到危险,提前向朱元璋告老还乡,走时还告知自己的好友徐达,在庆功宴上一定要紧随皇上,徐达谨遵告知,在庆功宴上捡回了一命,其余的大臣全部被炸死。因为这个故事有真实人物,并且对故事人物的刻画非常的完备,所以很多没有详细了解朱元璋事迹的人,便对这一传闻深信不疑。

  庆功楼真实存在

  相关历史学家在考证之后证实在明朝的时候真的有“庆功楼”的存在,但是楼的本名为忠勤楼,也没有因为消除大臣而被炸毁。并且这座楼对朱元璋和大臣商讨国家事务的政要场所,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办公的“办公室”,里面存有很多的机密文件,没有哪个皇帝会愚蠢到把自己的国家行政楼给炸了。

image.png

  屠杀开国功臣

  在很多历史剧和小说中中,都有屠杀开国功臣的场景,受此影响很多人在潜意识里便认为,屠杀开国功臣已经成为皇帝稳固朝政的普遍定律。在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却只是少数。例如:汉武帝刘邦杀害韩信摒除非宗亲异姓王、越王勾践逼文仲引剑自尽等,然而像传闻中朱元璋这样大肆杀害开国功臣的几乎没有。

image.png

  很多皇帝对于自己打天下的同伴都是很好的,在建国之后更是封地分官,重用贤臣。如果皇帝都像人们所说的,将自己的大臣全部斩杀的话,那朝堂上的空缺又怎么及时的填补?那些功臣感受到威胁为何不进行起反?所以说,新王朝建立最缺的便是有能力的人,皇帝也一定会用陪自己出生入死的原班人马。因此,杀开国功臣这种事情不能说是定律,甚至连特例都达不到要求。

image.png

  其实,在王朝建设之中,“兔死狗烹”是真正存在的,但是却绝对不是在开国极端,而是在时局稳定之后,一些权臣过于凸显危及皇位,这时皇帝才会卸磨杀驴。以汉朝为例,初期年间为皇帝和功臣相互制衡,把持朝政。

  在吕雉死后,这些功臣尽然连皇帝都能斩杀,这必定会引起刘氏皇亲的忌惮,所以汉文帝、汉景帝上位后,都对朝堂大臣进行了一定程度更换。这便是兔死狗烹的政治真理,因为这时候的所谓的“狗”已经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他的身后还有很多前仆后继的有能力者,如果留下,只会徒增祸患,也只能杀掉,消除皇帝心中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诛杀大臣

  权臣危及政权,朱元璋也遭遇过。并且建国初期,朱元璋没有打的屠杀大臣,还将一些重要的职务给予这些大臣。但是到了洪武晚期,大明帝国一切稳定之后,朱元璋便开始想法设法的除掉这些功臣。其实从政治方面看,朱元璋的大臣能力确实不行,都是从草根级别上来的,综合能力不足,只能在打仗上略有造诣,但是治国理政却是一塌糊涂。

image.png

  在治国方面,如果不将这写草包清楚,换上更有造诣的大臣,那这些开国的“草包”就会阻碍国家的良性运转,所以抱着不将问题留到下一代的想法,朱元璋便选择果断出手。在清朝年间,也有这样的事情。康熙、乾隆在晚期执政都过于慵懒,致使贪污腐败严重,朝堂污浊不堪,将这一祸患留给了下一代。所以雍正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整理超纲大开杀戒,而嘉庆即位后便斩杀和珅,来了一个杀鸡儆猴。

image.png

  因此可以说,朱元璋除掉对国家发展没有用的行为是值得认可的。在朱元璋执政期间,宰相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牵扯的人数最多,多后世的影响也更大。光胡惟庸一案,便杀害了3万多人,蓝玉案也杀害了近1.5万余人。但是,胡惟庸投机、钻营、结党谋私,对于皇帝来说,这样的人确实不可留。

  结语

  在封建集权的历史上,杀戮只是稳固皇权的一个特定手法。“宁可错杀一千,休要放过一个。”没有一个皇帝的即位是不沾鲜血的,任何对皇权有威胁的人只能杀无赦,就算是具有丰功伟绩的大臣也不例外。

  为此朱元璋在执政后期设法杀害功臣,虽然波及无辜人士众多,但是这也是符合事情的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与此同时,人们一定要慎重的看待历史,不要相信捕风捉影的杜撰,别让历史失去严谨,而独具戏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