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后兄弟基本都被杀光 汤和是怎么活下来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和汤和,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皇帝,他能够体恤百姓的劳苦,因此对待百姓非常好,可是对待官员的态度就比较差了,甚至说天差地别,也使得明朝成为历史上官员工资最低的朝代,这大概就是朱元璋的影响吧。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一个更加糟糕而且恐怖的特点就是猜疑心很重,这一特点直接导致跟随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最后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悉数处决了,但有一人却如百花丛中一点红那么的特殊。
他就是汤和,也就只剩下他这一个算是彻彻底底得以善终的。为何汤和就能得以善终,其他人偏偏就会被朱元璋全部斩杀呢?
汤和,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不仅和朱元璋是同乡,而且还是街坊,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光屁股玩到大的好兄弟”。而且汤和的性格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非常随和且重感情的人。
汤和虽然是最先参加义军的人,但当他在起义军中当千总的时候,朱元璋却还只是一个新兵蛋子,而且还是汤和介绍他参军的,他算是朱元璋的领路人。
但是汤和却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千总,而朱元璋只是个小兵,而看不起这位昔日的拜把子大哥。他依然对朱元璋非常敬重,而且是言听计从。
还有一点为官低调是汤和保命的法宝。史书记载,汤和晚年对待任何事情更加恭敬谨慎。比如当蓝玉,自恃功高盖世,在带兵过关时,明明知道当时的皇上有规定,夜晚不许为任何人开城门,蓝玉却认为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不给开门使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竟然敢纵兵砸城门强行进关,这个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从此在朱元璋心里埋下了以后被杀死的祸根。
汤和的举动和胡惟庸、蓝玉等自恃功高的人却恰恰相反,他却越到老越谨慎,从不越界。汤和自从当官以来,从不在外议论国家大事,他还教育家人奉公守法。
连朝廷赐给他的赏赐,他都不敢据为己有,大多分都给了家乡父老。并且他还没有官架子,每逢见到发小和乡亲遗老都显得非常高兴。汤和还有很强的亲和力,在地方的口碑非常好,这也是朱元璋不轻易动汤和的原因之一。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前,汤和可谓是战功显赫,以他的资历,位列徐达、常遇春之后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然而汤和生性谨慎,不与世争,虽然从小与朱元璋一起长大且多年随他作战,但也从不把自己看得高于其他人。
在朱元璋身边多年,他也深知其性格多疑,在登基之后定会排斥异己,所以,汤和为了保命便开始装起了糊涂。汤和一生好酒,也拜嗜酒所赐装糊涂从而混过朱元璋的杀戮。
在其驻守常州的时候,汤和借着酒劲乱杀无辜,这只是做给朱元璋看得,他也早就让他的手下有所准备了,他们早早就弄了几个假人头,染点颜色,随后便将这些假人头献给汤和看。
汤和自然知道这是假的,不过就算是假戏也要真做,做给朱元璋看不能马虎,随后他便时不时这样耍一耍酒疯。而副将为了迎合汤和的想法,也暗暗传令下去要求城内各家各户自备几个假人头,防止被错杀,这便是后世流传的“人口团子”。
汤和是在洪武二十一年提出告老还乡的。这时候的朱元璋由于身体衰老,对功臣们非常担心更是忌惮了。他就有了希望功臣们能够尽早卸掉权力,告老还乡的想法
。但是,那时候并没有人行动起来。也就恰恰在这个时候,汤和提出了告老还乡的想法。这时候的汤和年龄其实也才60多岁罢了,也并不算太老。
他能在这个时候提出告老还乡,显然是一种姿态一种表率,给大臣们做出了一个保命的信号。可以说,他这样做,肯定是帮了朱元璋很大的忙,因此朱元璋对他的这个做法非常喜欢,随后给予了不少赏赐来鼓励他。
在汤和告老还乡之后,他不但严守组织秘密,而且告诫子孙夹起尾巴做人。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汤和退休之后,坚决不和地方官员有所接触。
他知道皇帝最不放心的就是权臣勾结下面的地方官乱搞,山高皇帝远的,一不小心就整出一彪兵马出来搞事情。汤和深知朱元璋的心理,所以在这一条重要原则上从来不犯错误。
也就是因为汤和做到了其他人做不到的地步,想到朱元璋想到的一点,朱元璋才能放过他,饶他一条老命不死。甚至是在在汤和病重不能说话之后,朱元璋还命人用车把他拉回到皇宫,拉着汤和的手回忆往昔,和他一起回忆当年在村里穿着开裆裤的儿时记忆和一起打江山的旧事。甚至在汤和死后,又被朱元璋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备极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