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之所以斩马谡,都有什么深层的考虑呢?
蜀国经历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的大败后,军事将领己呈凋零之势。诸葛亮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然而,由于马谡的失利,导致北伐的大好形势直转而下,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好班师回蜀,马谡也被诸葛亮挥泪而斩。那么,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何还要将马谡斩首呢?
第一,平息众怒。首先诸葛亮北伐,在蜀国朝廷内部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倒不少,这次他越级提拔马谡,不用魏延、吴懿等人导致蜀军大败,损兵折将,第一次北伐成果化为虚有,自然人怨沸腾,不杀马谡不足平众愤,为了安抚人心,诸葛亮不得不下了杀令。
第二,依法治国。诸葛亮一向主张依法治国,这次马谡在关键时候打了败仗,如果不处罚,难以服众,以后再推行法治就有困难了。为了更好推行法治的理念,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诸葛亮也必须处理马谡。正如诸葛亮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显示了法治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
第三,政治平衡。蜀国内部本就有荆州、东州、蜀地等三股势力较量,马谡本身属于领导层的荆州势力。他的失败,自然会让其他势力集团就此向朝廷发难,为调和蜀国内部矛盾,起到平衡各处的因素,达到安定团结的局面,诸葛亮也必须杀马谡。
第四,刘备遗言。刘备临终时早就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了,是不能大用的,诸葛亮没有重视才导致现在局面的发生,诸葛亮如果不处理马谡,就会有人拿先帝遗言说事,所以,诸葛亮必须处理马谡,表示对刘备的尊重。所以,杀马谡是从现实局面出发的,唯一选择了。
马谡死后,诸葛亮在处理街亭失利的问题上,非常得当,显示了其高超的领导艺术,杀马谡、贬赵云、赏王平,又上表朝廷自贬三级,表现其敢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己,赏罚分明的高贵品质和领导水平。这也将马谡失街亭,导致蜀国第一次北伐失利带来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蜀国内部基本上保持安定的局面,反对北伐的声音也不强烈了。就在当年冬天,在距第一次北伐失利不足一年,诸葛亮能再次出兵,第二次北伐曹魏,这和诸葛亮合理处置马谡事件,有着很大的关联。
总结:多少枭雄依靠人情治理国家,只有诸葛亮依法治国。我们看三国之中三个国家,其中东吴是跟元始封建社会最贴切的,孙权为了收买人心,一方面继续实行贵族垄断官场的制度,一方面采取独裁主义,压根就没有什么法令可言。
曹魏比东吴要先进一些,因为曹操采取唯才是举的措施,遏制贵族集团的扩张。我们可以看曹操的部下当中,一多半都是有才却没有家族势力的普通人。可是曹操也是独裁主义者,他不会管什么法令,更不会用法令来约束自己。
可诸葛亮完全跟他们不一样,诸葛亮采取依法治国的方针,对自己跟对其他人是一样的要求和标准。诸葛亮死的时候,家无余财,还政刘禅,没有培养子侄接手自己的权位,试问那个时代还有谁能做得到?千古名相并不只是说他的能力很强,而是他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一枝独秀的王朝。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上,属于独一份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