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折阳寿30年是因为什么?

  诸葛亮折阳寿30年是因为什么?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乱世之所以成诗。是因为它和爱情一样,轰轰烈烈,百转千回。”

  前言

  东汉末年,董卓被其义子吕奉先刺死于长安,为大汉拉下了最后的帷幕。霎时间烽烟四起,各路英雄豪杰互相角逐,一出精彩的群雄争霸就此展开。

  曹魏大军占领邺城,熊军百万,率先称帝。曹孟德内有“奇士”郭嘉、荀彧出谋划策,外有夏侯惇、曹洪披荆斩棘,风头可谓一时无二。

  “二十四年兴大业,龙蟠虎踞在江东”。东吴凭借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也在孙权的管理下井井有条,名噪一方。

  而此时,坐拥“关张”二位神将的未来的的蜀汉开国皇帝正在“三请”一位“出世高人”。此时侯在门外的他绝对想不到这位“诸葛村夫”将在这乱世当中掀起怎样的波涛骇浪。

  曹操曾这样说:“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

  孙权也曾这样说过:“诸葛亮具异人之略,若效于江东,吾不愁大事不成也。”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名流青史的千古奇才,在53岁时就英年早逝,令人倍感惋惜……

  初出茅庐,一战成名

  建安六年,司马徽示意刘备去请世外高人“卧龙先生”。

image.png

  诸葛亮指点道:曹操现在确实是雄霸一方,咱们不能和他硬刚。但可以挑软柿子捏啊,我看那个益州就不错,不仅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而且物产丰富,关键是刘璋昏庸懦弱,没有啥民意,你就摇着汉室宗亲的大旗,相信很快便能占领荆州和益州。

  同时诸葛亮指出,江东人才辈出,却也忌惮憎恶曹魏势力已久,届时若是能联合江东势力一齐攻魏,怕是可以势如破竹。

  妙极,听到这里刘备忍不住拍手叫绝。

  这便是后世津津乐道的《隆中对》。此后诸葛亮便出山帮助刘备争夺天下。其中第一站便是与曹魏的夏侯惇在博望坡对持。

  诸葛亮示意刘备佯装败退,并且烧毁自家营寨,适当的示弱也是一种强大,因为可以让对手死于自己的骄傲自溢。果不其然,魏军判断失误,被刘备的伏兵杀个措手不及。

  凭借著名博望坡战役一举成名,之后蜀军便真的势如破竹,赤壁大战后,三国鼎立,曹魏大军元气大伤,蜀军一举扬名天下。

  “天妒英才”这个魔咒似乎在乱世中格外灵验,郭嘉就活了37岁,周瑜死的时候才35岁,越聪明的人好像寿命越短。

  网络上有观点称诸葛亮可以活到83岁,这个年纪在医术不发达的古代可以说是非常长寿,难怪他这么自信满满地帮刘备收复天下,因为就算是熬,也可以把曹吴的首领熬死!

  就在大家都以为“知天命”的诸葛亮可以逃过这一魔咒时,他却因为做了这三件事情,而惨遭折寿30年。

  “鞠躬尽瘁身先死” ——执意辅佐刘禅反而把自己累死

  大败东吴后,刘备在白帝城病危。统一大业遥遥无期,二弟三弟之仇未报,此时的病榻上的刘备有种深深的无力感,悲痛、仇恨、失望,更多的是一种不甘。

  曾经的桃园三兄弟如今只剩他孤身一人,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佝偻白发,想起曾经和卧龙先生畅谈的那个夜晚,那些抱负,那些理想,如今还遥遥无期,他怎甘心就此撒手人寰。

  于是他叫来了那个羽扇纶巾的先生,那个他最信任的,唯一可以寄托重任的人。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紧握着诸葛的双手,眼泪滚滚地往下流。

  你才华比魏文帝曹丕还要多十倍,有你在,蜀国必定能安定下来。我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如果还有救的话,请先生多多费心,辅佐他成为一个好皇帝,如果确实烂泥扶不上墙,先生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诸葛亮泪流满面地跪在刘备床前,握着老大哥的手,发誓要竭其一生辅佐刘禅,保蜀国无恙,安大地之康。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事无巨细地安排内外,毫无保留地教导阿斗,期盼着他可以做一个明君。

  只可惜阿斗终究是扶不起来,奸懒谗猾,听信谗言,无所作为,诸葛亮多次上言婉言劝解,其中就包括传颂至今的《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为了完成先帝的大业,收复中原,诸葛亮北伐数次,苦心经营,然而蜀国兵力却仍然大大不如曹魏,东吴,而且后期能打的蜀将也是屈指可数,只剩马岱等人苦苦支撑……

  武将跟不上,谋士也没有新鲜血液。魏国后期还有司马家族,杜预等人,而蜀国说得上名的还是只有诸葛亮和姜维,每天007(指的是0点上班,0点下班,每周工作7年,称之为007工作制)式的工作,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更何况在那个各方面条件都跟不上的乱世。

  每天顶着好大哥临死前的伟大使命,一睁眼就是繁重的工作,朝堂内外事无巨细都要喊“丞相”“丞相”,几乎事事都要亲力亲为。老大哥那个傻儿子每天只会说着:“一切全凭相父做主”。

  一次次的北伐,一次次的铩羽而归,诸葛亮真的是一辈子都在为刘备收复汉室的理想而奋斗。

  蜀国粮草运输不到位,他就发明了“木流牛马”以解燃眉之急,蜀国人才不济,他就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孙权,吴蜀联盟,共同北伐。

  一次次的心力交瘁,一次次的脑力与体力的斗争,不断地侵蚀着他的身体,终于这位“强大”的伟人病倒在了五丈原。

  错信马谡失街亭—— 用人失误把自己气死

  蜀军大败的一个转折点便是著名的“街亭之战”。

  在一次北伐曹魏的战争中,诸葛亮命和他亲如父子的马谡镇守街亭,临行前他告诉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还指示他要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安营扎寨。

  可惜马谡狂妄自大,不听劝言,自主主张在无水源无粮道的街亭山上部署大军,最后被魏军团团围住,不攻自破。

  不仅导致了蜀军大败,而且对整个战局影响也颇深,致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也暗示了后期的北伐无望。

  诸葛亮眼含泪水,看着一身囚衣的马谡,痛苦万分,一是因为眼前的这个人,和他的关系亲近如父子,但是他违反了军纪,自己不得不下令斩杀他以正军法。

  但是他更心痛的是街亭的失守,他的理想,主公刘备的理想,似乎都已遥遥无期。

  “挥泪斩马谡”对诸葛亮可谓是在身心上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曾几何时,他以为马谡可以帮助自己完成大业,对马谡倾囊相授,没想到正是这个“知己”竟然为了逞一时之快把他苦心打来的街亭拱手让人,实在让人唏嘘。

  街亭的丢失,是蜀国国力下降的转折点,也标志着收复中原梦想的破裂,因为自己的错信,诸葛亮亲手断送了蜀国的未来,也灭掉了最后的那一点点希望。

  “知天意,逆天难”— 杀戮太重终成心魔

  如果说前面两件事只是给诸葛亮带来了很重的精神压力,不至于让他折寿30年,那么最后一件事就是他折寿的重要原因。

  古人好卜星卦,常以龟壳占卜,信天意,知天命。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算卦的“天人”,但是当有人去求“天人”算命,特别是算国运的时候,这些“天人”都不敢透露太多,怕折阳寿。

  正所谓天机不可泄露。但是诸葛先生非想着逆天改命!

  第一次便是《隆中对》,当时魏军强盛,势不可挡,不可匹敌,天下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他却凭一己之力阻拦这个进程,部署了如此周密而又严谨的计划,硬是让本该统一的曹魏天下生生地变成天下三分。

  此后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水淹七军”虽都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天计,但是这几次战役中多少战士命丧黄泉,又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

  哪里有战争,哪里就会有鲜血,百姓民不聊生,到处生灵涂炭。

  今人只知道关羽授丞相之意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好不威风,却不知那七个县的老百姓是如何被活活淹死的!

  今人只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仁义道德,却不知在第七次战役中,他诸葛亮活活烧死了3万“藤甲军”!看着那些可怜的战士在烈焰中哭嚎哀叫,诸葛亮不禁叹道,此虽有功于社稷,然必损我阳寿!

  这些无辜的百姓就应该成为战胜的牺牲品吗?就应该成为他诸葛亮收复中原的陪葬品吗?

  我想诸葛亮心中应该也是纠结的,矛盾的。他可以仁义到对孟获七擒七纵,他也可以忠义到为了坚守对老大哥的承诺而奋斗终身,至死不渝,这样一个忠肝义胆,心系百姓的孔明先生怎么可能不去关心这些百姓的死活呢?

  他的心中应是倍感煎熬,一面是自己还未完成的大业,另一面是人民百姓的哀嚎,他的内心备受谴责,万分痛苦。

  正是这三件大事,致使其身心受到极大损伤,折损了阳寿30年。

  预感自己大限将至,摆上七星阵为续命

  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遇到的是他的一个老朋友,司马懿。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不再是那个被空城琴音“吓退”的机灵鬼了,此时的他已然是一个更加老奸巨猾的狐狸。他知道正面和诸葛亮抗衡,胜算不一定大,但伤亡并不会少,于是他只守不攻,拖延时间。

  蜀军粮草一天天的减少,诸葛亮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他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便用古法,摆上七星阵,想此以续命。

  传说虔心摆下七星阵,七星灯在七天之内不熄灭,便可跟上天再借得几年寿命。

  然而中途魏延不顾士兵阻拦执意闯入丞相帐中,主灯随风熄灭,此时诸葛亮才是真正的意识到“天意不可违”。

  可是一切都为时已晚。他终于也要追随老大哥而去了。

  “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这是康熙帝对诸葛亮的评价,如今,诸葛亮依然成为了智慧,忠义的代名词。

  历史就如一条长河不断地向前流动,我们就如同一颗颗沙砾静静地躺在河流中,被它流逝,看着它滚滚向前。河流不会沙砾而改变方向,但是会因为某些闪闪发光的沙砾而变得格外迷人,熠熠生辉。

  倘若历史再次回到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再给孔明一次机会,他还会选择当初的选择吗,他会后悔倾尽一生扶持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呕心沥血地去实现当初的理想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