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组织北伐?他有什么目的?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曾发动五次北伐战争,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蜀汉奠基者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按照诸葛亮构建的蓝图,刘备应当占据益州和荆州,联合东吴孙权势力与北方的曹魏抗衡。这个战略从夷陵之战大败后就濒临破产。
除了失去了荆州这个重要根据地,更重要的是刘备去世、人才凋零。这也让蜀汉的各方面状况雪上加霜。但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托付给他的大业,就必须组织北伐。
可以很轻易的看出,《三国演义》整个后半本的主角几乎就是诸葛亮,而讲述的故事也大多与北伐有关。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组织北伐呢?
按照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的阐述,那就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也就是说,此时蜀国的发展程度已经接近饱和,而益州的资源已经不足以让蜀国更进一步。所以必须要主动出击。
而且在上表之前,诸葛亮已经将南方蛮族的势力扫平地扫平,降服的降服,早已没了后顾之忧。所以刘禅支持了诸葛亮的想法。于是,诸葛亮率领二十万大军,发动了第一次北伐。
这时的曹魏政权皇帝是曹睿。曹睿登上皇位仅仅两年,而诸葛亮也是抓住了曹睿尚未站稳跟脚这一机会,发动了突袭。
这次北伐诸葛亮势如破竹,曹魏西南方向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甚至来不及组织抵抗,只得投降。这对蜀国来说已经是大赚了,但曹睿说的这样一段话却道破了诸葛亮的真实想法。
曹睿认为诸葛亮首战即大获全胜,必定会乘胜追击。但是天水等三郡从曹魏的方向来看,是易攻难守。但蜀国的大本营益州,则是群山环绕的盆地地形,完完全全是易守难攻。
如果是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那么选择益州是非常合适的。但诸葛亮显然不是这样目光短浅的人,所以他必须要守住关外的战果。但蜀道艰难,运粮困难,时间一久蜀军必定粮草不济。曹睿抓住了这一点,派曹真、张郃统领大军前去抵御诸葛亮,自己也去长安坐镇指挥。
也是在这一场北伐中,发生了马谡“大意失街亭”的故事。这一失败也就是第一次北伐蜀军的崩盘点,诸葛亮亲率的主力部队粮草不济,只得撤军。但仔细分析一下,这件事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首先对比一下魏蜀两国的国力。曹魏政权占有十个州,但蜀国却只有益州;而且,蜀国的人口仅仅占魏国五分之一。
诸葛亮多次北伐,组织起的军队最多也不过区区二十万人,相比曹魏却能轻松动员高达六十万的军队。这样悬殊的国力对比,试问诸葛亮在北伐前,他自己认为这场战役有几分胜算?
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曹睿向益州发出了一道“诏书”,大肆谴责了诸葛亮的“暴行”,甚至直接指责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单纯。曹睿认为诸葛亮置蜀国羸弱的国力不顾,穷兵黩武,执意北伐。
他说诸葛亮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什么复兴汉室,他架空刘禅,独揽大权只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份诏书可以在《三国志》的《魏书》中找到。但究竟曹睿是出于什么目的,或者他究竟说的对不对,后人已经无法知道了。
总结:诸葛亮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一向是智慧的化身。他志在复兴汉室,矢志北伐,虽然遭到失败,但后人也大多给予他正面评价。然而《三国志》中的曹睿却对诸葛亮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他认为诸葛亮北伐只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留下美名,却置益州百姓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中于不顾。当然,曹魏政权和蜀汉是宿敌,来自敌人的评价很可能有失偏颇。但这件事究竟该如何评价,想必各位读者都有自己的观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