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死磕魏国 一而再再而三的要去北伐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北伐,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很多人看了《三国演义》之后,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蜀汉与曹魏的实力相当。我们从领土面积来看,魏国当时占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宁夏、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而蜀汉呢?蜀汉只有一个州,益州,当然益州相当大,包括现在的陕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的一部分,统称西南。
三国地图
那么我们再从人口上来看,蜀国共28万户,94万人;魏国共66万户,443万人,魏国是蜀国人口的4倍之多,军队数量也是相差4倍以上。如果从综合国力上比,相差更是相当大的,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述吴国人张俨的《默记》上面记载,两国之间的综合国力对比差不多是9比1,想想曹魏当时占领了中国最富庶的关中平原,以及洛阳、邺城等地区,在那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土地的肥沃意味着GDP。
魏国为什么不攻打蜀国
魏国之所以没有能够吞并蜀汉,那是因为蜀道这个天然屏障,如果熟悉历史,我们知道历史上很多皇帝或者军阀都会来这里避难,就是利用这里的天险。比如在安史之乱中,过来避难的唐玄宗;国民政府时期,几乎把整个南京搬到重庆,把这里当做抗战的大后方。
蜀道
对于想攻打蜀国的人来说非常困难,那么蜀国想攻打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每一次伐魏都要担心后备补给问题,比如我们熟悉的斩马谡,就因为失去街亭这个运粮要道。估计小时候很多人跟我一样好奇,失了街亭不能绕道吗?陆逊曾经把刘备的大军比喻成长蛇,蜿蜒在群山之中,首尾很难呼应,可见蜀道真的只有一条。
综合国力、军事实力等都差距这么大,而且行军这么艰难,为什么诸葛亮要死磕魏国,一而再再而三的要去北伐呢?
欧洲骑士团
有一种说法是:蜀国是一个类似欧洲骑士团一样的国家,依靠战争来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一旦弱小的蜀国放弃军事进攻,魏国就会有守势发展成为攻势,就像我们足球场上一样,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典型这一类型国家就是蒙古帝国,在没有对外战争的时候,放牧让他们居住得非常分散,只有对中原民族进行抢劫的时候,他们才会凝聚成一支部队。
蜀国不是游牧的蒙古人,他们需要夺取政权,而不是去抢劫的。另外还有,我们有没有想过,战争是防守容易还是进攻容易?诸葛亮当时粮草运输成本极其高,能够运送到前线的不到1/8,也就是说80%以上要消耗在路上。这也是古时候战争陆地运输的症结,我们看到隋炀帝为什么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大运河,其实就是为了节省更多运输成本,方便从杭州运送补给到北京,然后攻打高句丽。
大运河
可见如果采取主动进攻,消耗的战争成本要高很多,而且还要面对蜀道这个运输成本高的道路,非常不明智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北伐呢?
诸葛亮北伐真实目的
在蜀汉,刘备是一个外来政权,原本刘璋想借刘备之手对抗张鲁,结果刘备非但没有帮忙攻打张鲁,而且鸠占鹊巢,直接把刘璋给拿下了,随后把刘璋囚禁到荆州。这事儿干的非常不地道,因此让当时贵族非常不满,尤其原蜀地这些宗亲,刘备对外标榜就是宗亲不打宗亲,可是随后这一操作却让刘备几乎名誉扫地。
剧照 刘璋
之后刘备打出的旗帜是“中兴汉朝”,也就是说我们做这些小的牺牲都是为了光复汉室。此时如果蜀国偏居一隅,无所作为地安安稳稳过日子,等着魏国来犯,这个政权合法性是受到质疑的,与那些抢地盘的军阀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一旦政权合法性遭受到质疑,那么这些内部矛盾都被凸显出来。《三国志蜀书》中记载,蜀国群臣好内斗,如果有刘备或者诸葛亮他们还能够镇得住,当诸葛亮也走后,整个蜀国成了一盘散沙,很快从内部瓦解。
宫殿高台
蜀国当时流行谶纬之学,也就是一语成谶,类似于今天的算命。比如阆中人周舒,他就拿《春秋纬》中“代汉者,当涂高”,来预言,取代汉朝的是宫殿高台,那么宫殿高台在哪儿,宫门的台观呀,也就是“魏”字。就连当时蜀国的大儒谯周都开玩笑的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思是说,你看刘备名字里有个“备”字,刘禅呢有个”禅“字,合起来是准备禅让,这刘家看来要完了,要传给其他族呀!可见这批知识分子有多么不待见刘备。
剧照 刘禅 诸葛亮
平息内部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外战争,无论古今,还是中外,在我们现在的政治格局中叫“转移国内视线,缓解国内矛盾“。诸葛亮标榜着蜀汉的正统性,所有的对外战争都是讨伐汉贼,打仗不但能够使整个国家处于战备状态,而且还可以利用非常规手段行使权力。比如二战时期,美国正在经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把所有刺激政策都用完,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刚好日本撞到枪口上,于是罗斯福总统迅速把国家调整到战备状态,很快解决了国内矛盾。具体详见《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会不会成为希特勒》
魏延进攻路线图
在《三国志·魏延传》里看到魏延有一个很冒险的方案: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但是诸葛亮却否定这个计划,魏延觉得诸葛亮胆子太小,后来很多人也在探讨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包括《三国志》陈寿也认为,诸葛亮太过于谨慎。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北伐政治目的来看,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宣扬我们蜀汉的正统性,哪怕这个突袭成功了,也不符合正统国君讨伐的流程。
这一套流程是从周礼演变而来的,成为那个年代大家墨守的规则,欧阳修的诗里讲过“自古王者师,有征而无战”,具有政权正统性的军事力量一定是“征伐”,而不是做这种偷袭的行为。如果在春秋战国时代,如果不整齐列兵,敲锣打鼓的过去,那叫侵略,而此时如果过去偷袭,那叫军阀的恶狗相食。
文末我再澄清下蜀国,实际上刘备政权一直自称为汉,之所以后世称之为蜀汉,是因为陈寿做《魏书》、《蜀书》、《吴书》中,他觉得曹魏是政权的正统,蜀不能称之为汉,曹魏是从汉献帝那禅让过来的,因此后世都称之为蜀汉。可见刘备政权一直希望延续汉朝的正统,中兴汉室是蜀汉的立国根本,也是诸葛亮哪怕弹尽粮绝也要北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