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刘备定制的隆中对到底有没有问题?奈何刘备实力太弱

  《隆中对》出自于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后,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为刘备定制的战略到底有没有问题呢?我认为不应该以知道结局的后世角度来讨论,而应该回到当时的情形之下,去看待这个战略构想。

  建安十三年的天下局势,天下仅有荆州、益州为可取之处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先后三次前往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才得以面见,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三顾茅庐”。由于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初,我们不妨便来看看此时的天下局势。

  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image.png

  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末,曹操在击败袁绍之后,已是北方霸主,中原地区尽入其手,乃是天下各诸侯中实力最强者。而盘踞江东的孙权地盘虽然不大,但历经父兄三代人的治理,早已是根基稳固,且在积极图谋发展。

  荆州刘表虽然占据地利,却只求自保而不思进取,再加上建安十二年(207年)刘表刚刚去世,却又未能处理好后嗣事宜,荆州已经初现乱局。而坐拥益州的刘璋懦弱多疑,加之与盘踞汉中的张鲁有杀母杀弟之仇,双方相互争斗不休,且刘璋多次被张鲁所破。

  从以上局势来看,北方曹操势大,江东孙权稳固,而交州、西凉则因地处偏远而不利于发展,也仅有实力疲弱,且已经出现乱局的荆州、益州最为可取。因此,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其实并没有问题。

  刘备处境极为尴尬,想要谋取天下道阻且长

  看完了天下形势,我们再来看看建安十二年(207年)末的刘备处境。纵观整个东汉末年,刘备不仅起步晚且起步慢,要说最大的优势,恐怕就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和较好的名声了,然而乱世之中,仅凭这两点显然不足以立足。

image.png

  刘备自起兵以来,始终处于寄人篱下的境况之中,虽曾短暂入主徐州,却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便又被迫流离失所。建安六年(201年),刘备在曹操的进攻之下,被迫投往刘表,刘表使其留驻新野,刘表这才短暂有了立足之地,广招贤良、招募将士,结果此举又遭至刘表的提防。

  此时的刘备处境可谓极为尴尬,虽然有新野这个立锥之地,可毕竟还是寄人篱下,大肆发展势力必然会引起刘表的忌惮和猜忌。此外,由于新野地处荆州北部,而曹操稳固北方之后,已经在积极准备南下,曹操一旦南下,刘备将是首当其冲。

  对于这一时期的刘备来说,谋取天下显然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他现在急需要一块稳定且富庶的地区作为根基,这样才能谋求发展,继而谋求天下。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给刘备的建议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image.png

  结合前文的天下局势,刘备想要拥有一块稳定根基,荆州、益州的确是最佳的选择。事实上,占据荆州、益州的刘备的确达到了其势力巅峰,如果能够稳稳占据荆州、益州两地,那么刘备未必便没有谋取天下的可能。

  诸葛亮规划合理,奈何刘备实力太弱没有容错率

  正如前文所说,诸葛亮对于天下局势的分析,以及为刘备提供的战略规划,不仅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可以说是最佳的选择。那么,刘备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呢?其实还是源于这个战略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预料的变化。

  诸葛亮的战略规划虽然合理,可惜别人根本不会给你从容施展的机会,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取荆州,进而以荆州为跳板夺取益州,可以说此时的计划进行的相当顺利,然而在此后事情的发展,却开始逐渐脱离原本的计划,刘备至少遇到了以下几点问题:

image.png

  1、孙权对荆州虎视眈眈。孙权对于荆州早有意向,这点从其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至208年)先后三次进攻江夏郡,最终击杀黄祖,吞并江夏郡大部便可看出来。毕竟,对于东吴来说,荆州乃是极为重要的西大门。赤壁之战后,孙权对于荆州落入刘备手中本就不满,奈何刘备以刘琦名义夺取荆州乃是名正言顺,再加上曹操对荆州虎视眈眈,孙权这才没有采取行动,而是对刘备采取了拉拢政策。然而,当曹操重心转向西北,且刘备占据益州后,孙权自然不会继续容许荆州继续被刘备占据,进而直接威胁东吴腹地,因此孙权与刘备这对盟友的决裂已经不可避免,这也是后来湘水划界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2、曹操突然出兵汉中。刘备夺取益州之后,面对这个开始崛起大敌,曹操自然同样极为忌惮,自然不会容许其继续夺取汉中,进而威胁关中地区。毕竟,对于曹操来说,西凉刚刚平定不久,而其主要势力又集中在中原地区,关中地区乃是他连接西凉的关键,一旦刘备占据汉中,曹操无疑将要调集重兵应对刘备对关中的威胁,曹操自然不可接受。于是,曹操选择了率先进攻夺取汉中,希望利用地利将刘备牢牢限制在汉中以南。刘备自然也不愿被限制于益州,因此才有了与曹操的汉中之战,此战后刘备虽然夺取了汉中,却也让刚刚崛起的刘备付出了极大代价。

  3、与孙权争夺荆州失败。其实湘水划界后,荆州被刘备和孙权各占一半的局势刘备并非不能接受。然而,由于荆州对于东吴威胁太大,孙权显然无法接受这个局面,他不希望时刻面对刘备的威胁,而是更希望将荆州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从而牢牢将刘备锁死在益州地区,这点其实和曹操夺取汉中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在刘备刚刚结束汉中之战,而关羽又与曹军争夺襄樊地区时,孙权突然派兵偷袭荆州得手,杀死关羽的同时将荆州拿下,从而使得刘备遭受重创。刘备为了重新夺回荆州,结果又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丢失荆州和夷陵战败,可以说让刘备瞬间从云端跌至了谷底,蜀汉其实从这一刻起,就已经丢失了谋取天下的根本。

  虽然最终的局势走向证明了刘备的失败,但这并不能证明是《隆中对》的错误。正所谓“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诸葛亮的战略规划虽然无比正确,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可惜刘备在这个乱世之中,始终是最弱的那一个,战略实行的容错率实在太差,而局势的变化又使得他根本没有从容发展的机会,进而导致了《隆中对》的夭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