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没待“天下有变”就开始北伐了呢?

  东汉末年,身为汉室后裔的刘备,因出身贫寒,只能白手起家。在那个乱世中,他先后担任过几任县令,又据有过徐州,却在不久之后,再次失去了立足之地,只能到处寄人篱下。当他在荆州的时候,名士徐庶和水镜先生为他举荐了一个奇才,即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他的际遇才出现改变。诸葛亮早已看透天下大势,于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口出《隆中对》,为刘备定下了天下三分之计。

image.png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image.png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说,诸葛亮认为荆州和益州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当时的荆州牧刘表,立意自守无四方之志,益州牧刘璋则暗弱昏庸,所以他建议刘备先拿下这两地,并与江东孙权、西方诸戎、南方蛮夷搞好关系,一边加强内部建设,一边等待时机,在“天下有变”之时,挥师北上,一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隆中对的大体内容,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刘备和诸葛亮在最初的时候,也一直是这样执行的,可是到了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却没有等待“天下有变”,就直接开始北伐了,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小甲有以下四点看法:

  一、隆中对已经破产

  众所周知,想要实现隆中对,其基础便是地跨荆襄,雄据巴蜀。最初的时候,刘备虽然没有拿下荆州全境,却也据有一部分地盘,益州和汉中更是被他收入了囊中,这种情况下,他的势力按照隆中对中的设想发展,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刘备势力完全退出了荆州,当初兵分两路北伐的设想,已经不再成立,也就是说隆中对彻底化为了泡影,那么等待“天下有变”的时机这一计划,自然也可以抛开不谈。

  二、诸葛亮频频北伐是为了蜀汉自保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不敢轻易犯险。由此可知,如果不是迫不得及,就算隆中对难以实现,他还是会一面休养生息,一面等待时机。可是夷陵之战后,本就孱弱的蜀汉几乎不堪一击了,而与此同时,不管是东吴还是曹魏,都在平稳发展,如果他一直休养生息,等来或许只有灭亡。所以即使史料中称“亮素有吞魏之志”,他北伐的真实目的,却并非入主中原,而是借主动出击来骚扰曹魏,影响对方发展的同时,避免蜀汉被吞并。

  三、通过对外战争,使蜀汉上下一心

  我们都知道,蜀汉的百官,即有刘备的嫡系元老,又有荆州派,还有一部分益州派,他刚刚入主益州的时候,对益州派是持有打击态度的,后来荆州丢失,他仅剩益州这一州之地,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更加明显,再加上夷陵之败,南中之乱,黄元谋反等事件,整个蜀汉都动荡不堪,正如诸葛亮所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个时候,想要让大家统一战线,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动对外战争,使大家一致对外。另外,这一做法还能后主刘禅起到锻炼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四、诸葛亮北伐把握了时机

  再说了,诸葛亮发动北伐,虽然没有等到“天下有变”之时,但他的的确确把握住了时机。据《魏略》记载,因为刘备在世期间,诸葛亮很少统兵,再加上益州偏远,交通不便,所以曹魏一方并不知道蜀汉有北伐的念头,以为刘备去世之后,蜀汉就差不多玩完了,所以公元228年,诸葛亮突然出兵,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第二次北伐之时,曹魏刚刚于石亭被东吴大败;第三次北伐,他的目标在于安抚羌人;第四次北伐,他招揽了鲜卑势力轲比能;第五次北伐他则与东吴联合出兵。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他的北伐并不盲目。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诸葛亮北伐,没有等到天下有变之时,一是因为各方面条件都不允许,二是他虽没有等到“天下大变”,却也并非盲目北伐,而是把握了良好的战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