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他的继任者为什么都不热衷北伐呢?
费祎是诸葛亮死后辅政的蜀国重臣。与诸葛亮的连年北伐不同,他们虽然是诸葛亮选中的接班人,却都不热衷对外战争,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这其实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
蒋琬是零陵人,费祎是江夏人,加上和他们齐名的董允,他是南郡人。这三位接班人和诸葛亮一样,都是荆州人。在关羽败亡之后,我有理由相信,“蜀汉四相”泾渭分明的分成两个阵营,费祎他们认为,失去了荆州,就意味着他们终生再也回不去家了。
世人对诸葛亮的北伐基本上持两种观点。一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在这种观点下,诸葛亮呈现一种悲凉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另一种是说,根据蜀国和魏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自从曹叡登基后改变了曹丕时期对蜀进攻的态势,改为战略收缩,更加在意发展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让魏国猥琐发育的话,蜀国将更无胜算,于是诸葛亮用进攻来破坏魏国的发展,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时间。这两种观点无论哪一种,其本质是不断的进攻。而蒋琬、费祎们,则更多的是现实的“知命”感。北伐绝无成功的可能,而东伐荆州,打回老家,之前刘备已经这么做过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尽可能的巩固蜀汉国力,尽量延长国祚,才是最现实也最正确的做法。
02
《三国志·蜀书》记载,刘备入川时蜀中共有26万户共96万人。而《晋书·地理志》里记载,魏国在曹叡时期共有120万户443万人。其差距是肉眼可见的。基于此,我个人认为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实际为第二种观点,但无论如何,诸葛亮的进攻和蒋琬、费祎的防守,确是不争的事实。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他们却都没有去扮演诸葛亮所希望的角色。但是,总有人会继承并使用“武侯遗志”这笔巨大的政治遗产的,他就是姜维。
03
228年,姜维归降诸葛亮,从此开启了姜维作为蜀国忠臣的后半生。
姜维深知,自己作为降将,所能拥有的大义名分只能来自于诸葛亮的政治遗产,因此他是蜀国不折不扣的“鹰派”,他需要战争来获取朝廷上的话语权。他不同于蜀国固有的元老派、荆州派和益州派,战争也只有战争,才能给他带来政治上的地位。
234年诸葛亮去世,继任者是蒋琬。246年蒋琬去世,继任者是费祎。前面提到了,蒋琬、费祎是蜀国的“鸽派”,他们非常不热衷于继续北伐,在他们的压制下,姜维的几次领兵只有万人。人少,自然战功有限,战功有限,就没有进一步的话语权,姜维于是处于半雪藏的地步。
04
249年,姜维攻打魏国的西平郡,这次战斗中姜维俘虏了魏国的中郎将,名字叫郭脩。
关于这个人,名字始终存疑。《三国志·蜀书》中称之为郭循;而《魏书》中则称之为郭脩。考虑到后面裴松之注《三国志》时也采用了“郭脩”的说法,而且蜀国不置史官的事实,这里就统一用郭脩了。
郭脩投降姜维之后,非常匪夷所思的短短几年如火箭一般崛起,到了253年,他已经是左将军了。
左将军这个职位,在蜀国有着特殊的含义。之前马超、吴懿、向郎任过左将军,而在他们之前,他们的老板刘备也是汉朝的左将军。后代宋朝赵光义,在登基前是开封府尹,他当皇帝之后的北宋一代所有开封府尹,前面都要加上一个“权”字,以示自己不敢和皇帝当初的官职一样。“左将军”这个职位虽然在蜀国不用加上“权”,但肯定是非心腹之人不会担任的。而郭脩一个降将,居然也担任了左将军,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05
前面说了,253年,蜀国大将军费祎离奇的死了。
说“离奇”,是因为费祎是在一场酒会上被一个人刺杀了。而这个人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老朋友——郭脩。
253年正月,蜀国举办岁首大会,就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意思。费祎召集所有重臣一起喝酒,身为左将军的郭脩也在受邀之列。席间费祎酒醉,郭脩趁其不备一刀刺去,费祎当场身亡。
然而此事背后的疑点却非常多,并都隐隐指向一个人,他就是——
首先说郭脩的官职。前面提到了,左将军这个名号在蜀国非常特殊。马超是有历史特殊原因,封一个主公之前的官职以笼络马超;吴懿是刘备吴皇后的哥哥;向朗是诸葛亮死后稳定朝廷的人物,他们是左将军,而郭脩何德何能也能并列呢?而在当时的朝堂上,可以任命这样高官的人物就三个,分别是刘禅、费祎和姜维。
第二,《三国志·蜀书》中说,姜维“阴养死士”。是不是非常的辣眼睛毁三观?在我们的理解中,只有司马师这样性格阴鸷的人才养死士,没想到浓眉大眼的姜维居然也干过。
而什么叫死士?
郭脩刺杀费祎后被俘,然后被秘密处死,死前供认自己乃魏国奸细,阴谋刺杀蜀国重臣。然而这样的人物,干下这么惊天动地的事,留下这么大有文章的口供,居然就被处死了。
第三,有关郭脩是魏国奸细的说法,其实完全经不起推敲。费祎遇刺身亡是253年的正月,而魏国那边到了这一年的八月才由曹芳下旨追封郭脩。如果这事真的是魏国策划的,那么没必要要等待半年的时间才昭告天下。当蜀国宣称自己的大将军被魏国刺客刺杀后,曹芳和司马师都挺莫名其妙的,互相问“牛逼,是不是你干的?怎么也没和我说一声呢?”
第四,一件事情的既得利益者就是它的最终推手。这样的结论大家都不会有异议。费祎死后,同年三月,姜维就亲率数万人配合吴国的诸葛恪北伐魏国。这次北伐,让他获得了“督内外军事”的全国最高军事权力。此后直到258年,每年都有他率领数万大军的记录。被雪藏多年的姜维终于得其所愿,跃跃欲试了。
结合上面的四点内容,再加上对费祎、姜维矛盾乃至蜀国国策的分析。所谓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费祎遇刺的事件上,姜维是最值得怀疑的人物。事情的真相或许是这样的,姜维在249年开始布局,所谓魏国西平郡的中郎将郭脩的说法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这个人就是他的一个死士,死士郭脩的目的则是在恰当的场合干掉与姜维意见相左的费祎,为姜维获得兵权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