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否刻意压制了魏延?真相是什么?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能够独当一方的大将,曾提出子午谷奇谋,却遭到了诸葛亮的反对。有人说诸葛亮是在刻意压制魏延,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刻意“压制”魏延,相反,诸葛亮尽可能地保护了魏延。
但是,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不当,使魏延能独当一面的才具未得到充分发挥,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短板充分暴露,终究酿成悲剧。
诸葛亮对魏延的“压制”
《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1、假节。
诸葛亮时期,假节者四人:诸葛亮本人、李严、李恢、魏延。其中,李严、李恢的“假节”,刘备所授。魏延是唯一一个诸葛亮时期“新假节”将领。这意味着授予了魏延极大的军事自主权。
诸葛亮死后,已录尚书事、卫将军的姜维,直到249年才获得假节之权。
2、官职有深意。
丞相司马:由于诸葛亮在蜀汉的特殊地位,相府是实际上的蜀汉最高实权机构。
胡三省:
“汉丞相有长史而无司马,是时用兵,故置司马。”
由此可见,魏延的丞相司马,是与丞相长史平级的最高属官之一,是军事上最高级的属官。
凉州刺史:蜀汉北伐,目标一直放在凉州。因此,凉州刺史之职意味非比寻常。
243年,姜维才获得凉州刺史之职。凉州刺史、假节,姜维顺着魏延走过的路,一步步上位。当然,有朋友说:这些职位,都不算“实权”。
可是,在诸葛亮事必躬亲的风格下,又有谁有实权呢?难道非要诸葛亮把军权让出,才算没有“压制”魏延吗?
魏延每战为前部督,丞相府中担任军事上最高级别的属官,朝廷中获得假节之权,这怎么能算是“压制”呢?
以魏延在蜀汉糟糕的人际关系,诸葛亮如果要压制魏延,何需“做样子给其他人看“?
这只能说明:诸葛亮在尽可能拉拢、提拔魏延。他授予的职位、荣耀,理论上都是有实际权力的。而魏延未能掌握“实权”,主要与诸葛亮“事无巨细”的做事风格有关。
魏延与诸葛亮的争执,是专业军事讨论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段记载常被看成是诸葛亮压制魏延的证据。
不过,这算是“刻意压制”吗?
魏延的“会于潼关”与诸葛亮“断陇右之臂”的战略构想矛盾。诸葛亮当然不会采纳魏延的建议!
即使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保守之嫌,这也是专业上的“军事方略之争”。
难道非要诸葛亮对魏延言听计从,才算是没有“压制”魏延吗?
诸葛亮的“压制”,是在保护魏延
魏延,性格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从后来魏延与杨仪之争时,众人的表现看,魏延在蜀汉的人际关系很成问题。
杨仪、费祎、董允这些文臣不与他一边,马岱、王平等将领也不支持他,甚至连他的士兵也不支持他。这样的人际关系,若非诸葛亮的保护,魏延即或不死,也早已被排斥出局了。
《三国志·杨仪传》: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当时,“军容节度,取办于仪”,杨仪显然占据优势,诸葛亮恐怕只有适当保护、偏袒魏延,才能做到“不忍有所偏废”。
魏延拒绝诸葛亮最后的保护,扑街
孙权: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诸葛亮为了避免祸乱。在死前,对魏延做出了最后的保护。
诸葛亮一方面让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做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同时,诸葛亮还特别强调:如果魏延不听从,你们就先走。
可以说,诸葛亮已感到:魏延不会屈从杨仪的调度,因此,不强求,让杨仪、姜维先走。
大军都走了,魏延你自己看着办吧!可是,当费祎通知魏延时,魏延的反应却超出了诸葛亮的预计:魏延反对撤军。
魏延试图要费祎和自己联名通知众将,由他自己统领诸军,继续北伐。他全盘否定了诸葛亮死前的部署,似乎是要一举夺取蜀军大权。杨仪等人“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时,魏延居然先南归,烧掉了阁道!随后,魏延又率军先到南谷口逆击杨仪。
显然,魏延的做法既得不到众将的支持,也得不到手下将士的支持:“军皆散”。
逃亡中的魏延被杀。
诸葛亮的失策之处
尽管诸葛亮对魏延不算是“处处压制”,但在对魏延的使用上依然有着失策之处。
魏延,骁勇有将略,却不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刘备在时,以魏延将略,任之为汉中太守,独当一面,远离人际关系复杂的成都,充分发挥其所长,避其短板。
诸葛亮时,把魏延带在身边,使他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遭到排挤,又不能适当委以方面之任,终究使魏延不能人尽其才。
只有对一个人的能力、性格、短板做出充分判断,有针对地授予任务,才可能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