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靠什么撑了30年?

  众所周知诸葛亮作为蜀汉历史上唯一的丞相,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将一生都投入到复兴汉室的事业中。那么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靠什么撑了30年?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到了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调集了18万大军,从而发动了魏灭蜀之战。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整体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蜀汉的抵抗,自然是一场徒劳了。此战,后主刘禅面对邓艾的大军,选择开城投降,这标志着蜀汉的灭亡。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为何还能坚持30年,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首先,对于蜀汉来说,可以在后诸葛亮时代坚持30年左右,自然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在笔者看来,就外部因素来说,蜀汉能够苦苦支撑30年,离不开魏国自身的问题和东吴的北伐。换而言之,如果魏国没有爆发内乱,或者东吴没有起到牵制曹魏的作用,这都会导致蜀汉的灭亡时间明显提前。其中,对于魏国自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平陵之变和淮南三叛。公元249年,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斗争,来到了最激烈的阶段。这一年,司马昭趁着曹爽出城的机会,在曹魏都城发动了兵变,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开始执掌曹魏大权。

图片.png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就被大将军曹爽晋升为有名无实的太傅。基于此,在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后,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机会率军攻打蜀汉。等到高平陵之变爆发后,虽然司马懿重新掌握兵权。可是,这不仅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过去15年左右了,还由于当时的司马懿,来到了70岁的高龄,从而更不可能亲自率军征讨弱小的蜀国了。

  并且,对于曹操建立的曹魏来说,自然不会一下子就被司马懿篡夺了。虽然大将军曹爽被杀了,但是,忠于曹魏的将领,还是掀起了对司马懿家族的反扑,这就是著名的淮南三叛。对于淮南三叛来说,分别是公元251年爆发的王凌之叛,公元255年爆发的毌丘俭(guàn
qiū jiǎn)、文钦之叛,公元257年的诸葛诞之叛。

  对于淮南三叛来说,最终被司马懿父子所平定。结果上来看,支持曹魏宗室的力量基本被司马懿家族消灭殆尽。但是,这无疑给蜀汉的防御减轻了压力,也即从公元249年到公元258年的近十年时间里,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懿父子,是很难集中主力来吞并蜀汉的。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淮南三叛之后,曹魏的内部,依然十分不平静。甘露五年(260年),曹魏发生了甘露之变,曹髦不甘被控制,率领士兵反抗司马昭,最后被司马昭、贾充及成济所杀。对于司马昭来说,弑杀曹魏皇帝的行为,一时间让自己遭受了比较大的压力。在曹髦被杀之后,司马昭改立曹奂为皇帝。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昭彻底掌握了曹魏大权,从而获得了发动魏灭蜀之战的条件。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曹魏的内乱不断,自然成为蜀国得以苦苦支撑的重要原因。

  同时,就东吴的北伐来说,也为蜀汉的防御减轻了压力。比如在公元252年,诸葛恪取得了对魏国的东兴大捷。东兴大捷,也被称之为东兴之战,发生于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十一月;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吴的南郡、武昌、东兴。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主帅,率军4万,迎战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战败。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在东兴之战的基础上,到了公元253年春,东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出兵进攻曹魏,这促使曹魏不得不调集重兵来防御东吴一方的北伐。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虽然魏国的实力要远远超过蜀汉,但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因为司马懿家族和曹魏宗室力量的争斗,加上东吴诸葛恪等人的北伐,所以很难集中兵力来进攻蜀汉,而这无疑是蜀汉存活30年的外部因素。

图片.png

  另一方面,就内部因素来说,虽然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了,但是,诸葛亮依然为蜀汉和后主刘禅留下了不少贤良之才。而这些对于蜀汉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蒋琬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迅速稳固了蜀汉的局势。并且率军来到汉中这一益州的门户,从而承担来自曹魏一方的压力。而到了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发动了针对蜀汉的战争,结果,·在这场战役中,虽然曹魏一方兵力众多,拥有10万大军,而蜀汉在汉中地区,只有数万人。但是,缺乏经验的曹爽被蜀汉击败,这不仅让曹魏损兵折将,更导致曹爽在曹魏将士中的威望大跌,进而为司马懿成功发动高平陵之变埋下了伏笔。

  最后,和蒋琬一样,费祎和董允这两位诸葛亮器重和培养的大臣,同样是栋梁之才。费祎担任蜀汉尚书令时,执行休养生息的策略,促进了蜀汉国力的恢复,而董允曾担任费祎的助手,并压制了黄皓等小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蜀汉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依然坚定不移地执行诸葛亮的攻势防御思路,多次率军进攻魏国,促使魏国很难集中兵力反攻蜀汉。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公元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因为姜维不断进攻,这让曹魏将重心放在了防守,而不是反击蜀汉上了。

  当然,不管是蒋琬、费祎、董允还是姜维等人,都无法改变蜀汉和魏国实力上的巨大悬殊。公元263年,在魏灭蜀之战中,趁着姜维和钟会在剑阁对峙的机会,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最终得以兵临成都。在此基础上,后主刘禅投降,这促使蜀国率先告别了三国历史的大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